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作者

古丽孜拉·吐斯甫汉

中共布尔津县委员会党校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根基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分析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历史传承与现代价值,本文揭示了文化认同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随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作用。正文部分分别从历史渊源、文化多样性、以及现实应用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文化根基的巩固路径。最后,本文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深远意义,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根基的作用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认同;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文化、历史、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认同。这一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等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关键作用,以期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历史渊源: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

(一)‌多元文化的体现‌

‌民族多样性‌: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各自的文化和社会特点。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基底。

‌文化交融‌: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迁徙、交流、融合,形成了相互交融、共同创造的文化格局。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艺术等方面,还体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

(二)‌历史发展脉络‌

‌早期文明‌:早期中华文明就体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如苏秉琦提出的“满天星斗”说和“多元一体”模式,以及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模式等,都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渊源。‌古代典籍记载‌:《尚书·尧典》记载的帝尧时代“协和万邦”的情境,以及《尚书·禹贡》中描述的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天下大一统格局,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国家观。‌历史阶段‌:从夏朝的世袭制开始,到商周时期的“大一统”政治实践萌发,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唐盛世的开放包容,以及宋元明清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这种尊重和包容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

(三)‌多元一体特性的意义‌

‌文化认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性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这种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创新‌: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创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这种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也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中华民族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相互交融上,还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上。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也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经验‌。

二、文化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一)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各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上。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如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则如同一条条细流,汇入中华文化这条浩瀚的长河,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体系。这些语言文字不仅是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各民族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载体,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风俗习惯的差异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从北方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到南方的傣族泼水节;从春节的鞭炮声声,到中秋节的团圆月饼,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同样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在中华大地上和谐共存,各自拥有独特的教义、仪式和信仰体系。这些宗教不仅为各民族提供了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更在文化交流中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

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活力,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多样性中寻求共识、在差异中寻求统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动力。

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和归属感。这种文化认同超越了民族界限和地域限制,将中华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使得各民族在面对外部挑战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在内部发展中能够相互支持、共同进步。这种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形态,有助于维护各民族的文化尊严和身份认同,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其次,通过文化交流和融合,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增进民族团结和友谊。最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是其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共同努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现实应用:发挥文化根基的铸魂作用

(一)加强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教育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是加强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方法和环境上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在教育内容上,应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其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形成连贯、递进的教育体系。不仅要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如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慈悲等,使这些优秀品质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指引。在教育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在线课程等,打造生动、形象、互动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育环境上,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如建设校园文化墙、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进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象征和纽带,也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工具。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还能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要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语言培训、设立语言学习奖励等,鼓励各民族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校应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应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公共场所应设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标识等。

(三)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观念、佛家的慈悲精神等,这些优秀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相结合,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相结合,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价值、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尊重。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文化节庆、展览展示、文艺创作等,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1]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鉴,学习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和经验,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治理和国际文化规则制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综上所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铸魂作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加强文化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入手,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方面的作用。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陈慧萍. 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93-100.

[2] 陈智,赵文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13.

[3] 詹小美,刘棁. 根基·层次·共意性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然向度[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7):14-21.

[4] 杨玢. 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面向[J]. 青海社会科学,2021(2):21-27.

[5] 钟艳. 以中华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3(6):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