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宋登芳

会宁县党家岘乡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要求,从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和教学创新三个方面提出农村学校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策略。文章提出,农村学校可利用共享硬件资源、校企合作等方式,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并借助分层培训、线上线下结合的师资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同时结合农村实际,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生产等实际场景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旨在为农村学校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学校;人工智能课程

引言:新课程背景下,人工智能课程逐渐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农村学校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足、课程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进一步加剧城乡教育差距。因此,农村学校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讨如何解决现有问题,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

一、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需要克服资源匮乏、硬件不足等现实问题。所以,在硬件资源方面,学校需将计算机教室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二为一,或与当地教育部门及企业合作,争取捐赠或租赁编程机器人、传感器套件等设备。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获取免费的教学视频、课件和实验案例,并与城市优质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课程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实践项目,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指导学生编程实践,让学生接触前沿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家校协同,教师向家长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陪伴学生完成简单的编程任务,或利用家庭设备进行人工智能实验,并定期举办人工智能主题的亲子活动,增强家校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者,学校可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轮换使用编程机器人、传感器套件等设备,组织区域教师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学校还可以与高校合作,邀请相关专业的师生到校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最后,学校积极与区域内其他学校共同优化人工智能课程内容,定期举办人工智能竞赛、编程马拉松等校际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此外,学校还建立线上资源共享库,将优质的教学视频、课件和实验案例上传至平台,供区域内所有学校免费使用,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二、师资培训,提升素养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教育的质量。针对农村学校教师人工智能知识储备不足、教学经验欠缺等问题,学校实施分层培训,精准提升教师能力。针对不同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设计差异化的培训方案。对于基础薄弱的教师,重点培训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编程工具的使用,针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侧重于帮助其了解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教学素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线上依托优质教育平台,邀请高校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线下以校本研修为核心,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观摩示范课,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打破地域限制,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此外,培训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导向。例如,组织教师参与设计人工智能教学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编程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成立人工智能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形成校内教师互助学习的氛围,并与外部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指导,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尝试组织师生共同完成人工智能项目,或鼓励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新技术,利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因地制宜,创新教学

基于新课程背景,农村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学校整合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计算机设备,结合TeachableMachine平台,开展基础性的人工智能教学。与此同时,农村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城市学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加灵活。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PBL)的方式,利用简单的编程工具制作智能农业小模型,模拟农田灌溉、温度监控等场景,既能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又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由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从简单的编程入手,逐步引导其学习人工智能;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将人工智能教学与农村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并感受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校还组织学生参与设计智能农业小项目,利用简单的传感器和编程工具制作智能灌溉系统,模拟农田的自动化管理,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其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借助资源整合、师资培训和教学创新,农村学校能够逐步克服硬件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现实困难,为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奠定基础。资源整合为学校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分层培训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创造了条件;而因地制宜的教学创新则让课程内容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其学习兴趣。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还能为农村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未来,农村学校应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结合新课程要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村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为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云妹,沈峥嵘.新时代乡村老学校的教育数字化重塑——青云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实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S2):32-35.

[2]刘泽,韩怡萱,祁佳.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工智能助力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4,(09):161-164.

[3]陈良维,张婷.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困境与对策探析[J].成才之路,2024,(22):57-60.

本文系会宁县“百项科学教育”2024年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课题批号:HN[2024]G0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