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博物馆馆藏战国青铜剑的修复
尹腾飞
周口市文物勘探队(河南)
河南省出土的青铜器,以数量巨大,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成为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国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珍贵遗产需要现代化专业修复人员,因此河南省文物局领导认识到加强文物修复保护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连续多年投入巨资,经过青铜器科技保护学习班的培训,打造出一支高、精、尖文物科技保护队伍。通过对淮阳县馆藏文物青铜器修复保护实习,在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科学的修复保护,这件青铜剑修复就是我的这次培训学习总结,有不妥之处,尽请老师、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基本信息和价值评估
1、基本信息
战国青铜剑馆藏编号492-370,该铜剑造型比较简单,通长67cm,宽5cm,重980g。剑刃锋利,剑身修长,两面起脊,四纵四锷,中脊较厚,截面近似菱形,剑格至剑尖三分之二处收腰,菱形剑格,茎截面呈圆形、喇叭口,剑茎处两侧有范线,剑身剑茎一次铸成,剑体表面呈青黑色。剑体轻微变形,剑茎、剑格及附近通体锈蚀,剑身折断为两截,折断处有原始修复残留物,距离剑尖13cm处有一瘤状物,剑身有大量点、片状锈蚀,两侧剑刃有大量裂纹及裂缝,通体呈青漆古。
2、保存现状
该青铜剑由于时代久远,剑体轻微变形,剑茎、剑格及附近通体锈蚀,剑身折断为两截,折断处有原始修复残留物,距离剑尖13cm处有一瘤状物,剑身有大量点、片状锈蚀,两侧剑刃有大量裂纹及裂缝,通体呈青漆古。原修复已无档案记录。
青铜剑通体青黑色并有大片锈蚀,以绿色及浅绿色锈蚀为主,并伴有少量蓝色锈蚀,浅绿色锈大部分分布于剑茎、剑格及其附近且较致密,剑体有大量点(片)状浅绿色锈蚀,蓝色锈呈片状附于剑尖附近,距离剑尖13cm处有一1.5x1.5cm瘤状物。虽通体分布有很多处锈蚀,但是器物光泽古朴,制作精美,由于器物来源没有信息,通过外观观察可以推断应该为出土后经简易修复直接馆藏。
3、价值评估
我国青铜剑的创造及其发展历史,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商周时代即已出现,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是高峰阶段,嗣后,一直延续到秦汉。
到铁剑出现时,青铜剑就逐渐销声匿迹了。通过田野考古发掘,全国各地出土包括青铜剑在内的青铜兵器,可说是层出不穷,异彩纷呈,特别是前些年,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更是震惊中外,成为稀世之宝。
二、锈蚀物、污染物检测分析
通过前期器物外表观察、探讨和多角度照相存档的基础上选取两处进行取样分析。使用手术刀细心剥离。编号E-03样品:剑茎处绿色锈蚀物;编号E-04样品:剑体处瘤状物。
标明所在具体位置、颜色并装入自封袋内以备检测分析。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仪、金相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显微分析仪等手段,对金属器物的合金成分、金相显微结构、原修复残留物及锈蚀物基本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检测,经检测孔雀石属于无害锈,而且它们的存在会使青铜器表面包裹一层锈蚀物保护层,使锈蚀活动不再进一步发展。依据对金属结构和重点锈蚀样品的检测分析,以及请教专家老师的现场调查观测,器物的绿色锈层稳固,附着力强,对青铜洗而言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出土后在库房内存放,表层所有锈蚀没有发现变异现象,性质比较稳定,故决定暂缓进一步的处理。青铜剑为铅锡青铜,受外力作用器底部位破碎,口腹裂缝,残存部分扭曲变形,主要任务是无损矫形和低温焊接修复成型。
三、 保护修复工作原则目标和技术路线
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去除文物病变的经过,在这一程序中始终要严格遵照我国《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修复保护过程中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真实性及可操作性的规定,结合国际上通用的最小干预、可逆性和可再处理性三大原则,采用优化后的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目前国内修复行业成熟的材料,按程序精心操作,清理器物表面的污垢,利用工具安全矫形,低温焊接,补缺封护,最大限度地恢复青铜剑的艺术形象,并为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和坚持定期巡查监测制度,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和大众教育。
结合近距离目测调查分析和老师学员之间的讨论为青铜剑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了充分的方法理论指导,青铜剑的修复与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展览、欣赏,因此,经过修复后的青铜剑应复原器物的原始面貌
针对此次需要修复的青铜剑的保护修复,我们制定了以下的修复保护路线:
1、修复前档案记录
2、清除青铜剑原始修复痕迹残留;
3、对剑体裂缝处进行加固;
4、完成断裂剑体的拼对、焊接;
5、对器物进行做旧处理及有效封护;
6、修复后档案记录及资料的整理。
通过修复保护恢复器物原貌,认知青铜器的科技价值,展现其历史与艺术价值,有利收藏保管及发挥陈列展览等文化交流作用。
四、保护修复处理
一、修复前档案记录
修复前档案记录包括出土时的器物编号、入库临时登记号、名称、来源、时代、质地、鉴定级别等,仔细测量各部位的尺寸,做好文字详细记录和影象资料的拍照留存。
二、清除青铜剑原始修复痕迹残留
由于原始修复资料缺失,但是剑体断口部位残留胶体较多,因此不能盲目的清除胶体。首先观察残留胶体外观,成黄色透明状,整体坚硬,初步估计为树脂类胶体。取下部分脱落胶体进行小范围实验,首先取样品加热,胶体样品明显迅速液态;其次放入丙酮溶液中,胶体被丙酮溶液稀释。因此采取热风枪加热,再用脱脂棉蘸取丙酮溶液复擦拭去除残留胶体。经过反复加热擦拭,残留胶体已经基本去除干净。
三、对剑体裂缝处进行加固
剑体表面有很多大小不一的裂缝,这些都是以后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对这些深浅大小不一的裂缝进行加固。加固裂缝使用的方法还是传统方法,使用aaa树脂胶热风枪加热渗透,热风枪调整至低风速、固定温度100度。aaa胶加热后可以有效的减少凝固时间,加热100摄氏度以内不会影响胶水的强度。待胶水渗透进去后,及时使用脱脂棉蘸取酒精后擦除多余胶体。
四、完成断裂剑体的拼对、焊接
焊接采用我国成熟的传统低温铅锡法,相比目前文物修复领域内出现的个例如激光焊、氩弧焊等方法强度有所减低但安全实用,对文物本体的伤害较小且具有一定的可再处理特性,铅锡焊接任务完成后注意助焊剂的清洗,避免对青铜文物带来不良影响。
针对这件器物的拼对焊接,首先考虑的是修复后的强度问题,预修复方案会上当时有两个方法,其一为内部打孔加筋的方法,就是使用精密钻,在断口两侧内部打孔,然后使用环氧树脂粘接铜条起到加固的作用;其二就是在外部断口两侧开竖槽加铜皮焊接加固。
第一种方法操作难度复杂,技术要求高,风险较大,不容易控制打孔的精度,并且强度未必能达到要求,因此排除。方法二虽然对文物外部有一定伤害,但是相对于第一种方法,操作简单,技术要求较低,容易控制,最重要的是强度完全能达到修复要求。因此在预修复方案会议上,小组讨论一致同意使用方法二,外部两侧开槽加铜皮焊接。
具体操作步骤;首先把青铜剑预先拼接,使用台钳、G型钳固定牢固,分别在断口处两侧使用电磨切割片纵向开2-3槽口,槽口长2cm、宽1mm、深2-3mm;然后裁剪条状铜皮嵌入槽口内,使用低温锡焊焊接牢固。然后在剑体断口缝隙处灌入aaa树脂胶进行二次加固。
使用电磨把焊接处多余焊锡磨平,使用手术刀把灌胶处多余胶体修平,然后把青铜剑整体侵泡在蒸馏水中12-24小时以祛除残留助焊剂,中间可使用刷子刷除断口处产生的白色物质。取出后再次使用蒸馏水清洗表面。
然后待剑体干透后,使用原子灰对焊接加固处的缝隙进行找平,并使用高目数砂纸进行抛光打磨,为下一步做旧做准备。
五、对器物进行做旧处理及有效封护
目前对青铜器的做旧一直采取传统做旧方法,即乙醇稀释漆片加矿物颜料,通过弹、点、抹、拉等技法上色,在颜色与周边接近时,再使用牙刷蘸取泥浆或弹或抹在上色处,待黄泥干透后,使用蒸馏水洗除。每遍上色后,使用棕刷反复抛光,以达到同整体相同的效果。
青铜剑原来生存的大环境改变后,现有的保存条件及空气质量难于有效遏制种种不利因素,加速健康青铜文物朝其相反方向渐变,这种情况下,封护就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目前青铜文物保护中普遍采用的封护材料是丙烯酸类,如浓度为1—3% 的B-72丙酮溶液,室温通风处酌情刷涂或喷涂一至多遍,刷涂过程中避免造成器表色彩的偏差。并且丙酮对漆片做色处容易产生稀释效果,封护过程中应注意避免。
六、修复后档案记录及资料的整理
文物修复完成并不代表一件文物修复的工作就终结了,档案的留存也尤为重要。就拿此次修复的青铜剑来说,原始资料、原始修复档案资料的缺失对本次修复研究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档案的留存尤为重要。对此我们应该做到每件修复后的文物都要有详细的资料可查、有完整的档案可考。
五、淮阳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剑的保护修复讨论与思考
青铜器的修复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信息采集、清洗、去锈、整形、加固、补配、做旧、封护等若干程序,每个程序又包括不同的步骤,随时可能遇到不同情况,考验我们的应变能力。能否安全、有效的完成保护修复工作,就需要我们针对具体情况仔细研究、仔细分析,在“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前提下,拿出合理的、科学的方案。
六、环境控制及文物修复后的保存条件
表面封护的处理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首先,文物本体的老化变质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任何干预措施都只是希望延缓其蜕变速度,不可能一劳永逸。保护修复工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防护或将有害影响因素减弱,其保存状况与其保存环境依然有着紧密的联系,病害状态仍旧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另外,保护修复材料本身也存在环境适用性和老化问题。因此,维护保养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文物分类存放并降低存放密度。
依据国家现行标准GB/T18883-2002和GB8978-1996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青铜文物保护修复运作场所的空气质量,避免使用污染危害公众环境安全的化学及生物材料。修复室配备有比较先进的通风除尘、防火、防盗报警装置,二十四小时有专人看管;工作人员身着工作衣,佩戴防尘面罩,自觉遵循相关条例安全操作。
不适宜的空气温湿度变化是馆藏青铜文物产生病害并加剧自身损害的主要原因,保护修复后的器物应存放在温度为15—20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5%±5%的洁净通畅环境内,定时巡检,专人负责,做好观测记录。
工作人员应佩戴白手套双手捧托,稳拿轻放,科研需要及展柜放置时避免化学和强光污染,严格控制温湿度变化在规定的范围内,给文物提供一个比较合理的生存与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