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视访谈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

作者

陈欣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电视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观众需求、提升媒体影响力的必然选择。本文阐释了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的必要性,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策略,旨在更好地满足观众多样化的观看需求,提升电视访谈节目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访谈节目;创新策略

新媒体的崛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观众观看电视的习惯和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访谈节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导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因此,电视访谈节目如何进行创新改革、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电视访谈节目的必要性

新媒体对电视访谈节目的影响体现在传播模式、内容形态、用户互动和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电视访谈节目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应对传统传播模式失效与用户习惯变迁。传统电视访谈依赖固定时间与单向输出,线性传播的局限性明显,而新媒体用户偏好碎片化、即时性内容消费。电视访谈若固守传统传播路径,将面临用户流失风险。短视频、网综等新媒体内容以强互动、轻量化形式抢占用户时间,注意力争夺加剧。

第二,突破内容形态单一与互动性不足的困境。传统访谈多采用“主持人+嘉宾”的演播室对话,场景单一且缺乏沉浸感。同时,传统访谈互动机制滞后,单向传播难以满足用户参与需求,国内多数访谈节目仍停留在单向输出阶段。

第三,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的内容生产转型需求。新媒体环境下,智能化工具能大大提升电视访谈节目效率,缩短制作周期并适配多平台分发。元宇宙虚拟场景、数字人主持等沉浸式技术,也为访谈提供新可能,并增强客户体验。

第四,破解行业生态竞争与商业模式单一化压力。一方面,创新能满足跨界资源整合需求,例如与文旅、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访谈+”模式,可可以拓展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创新有助于构建知识付费与生态闭环构建,例如推出会员专属内容,能形成“观看—互动—消费”链条。

第五,适应垂直化与分众化传播趋势。传统访谈节目多聚焦大众话题,导致细分市场覆盖不足,而新媒体用户偏好心理健康、亚文化等垂直领域内容。此外,定制化内容与主持人IP化成为趋势,电视访谈节目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延伸IP价值。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现状

2.1电视访谈节目的发展历程

电视访谈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历程见证了电视行业的兴衰起伏。从最初的简单对谈,到如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访谈节目,这一媒介形式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

在初期阶段,电视访谈节目主要起源于传统的电视节目,形式相对单一,内容也主要围绕新闻、娱乐等方面展开。这一时期的访谈节目多以主持人对嘉宾的提问和回答为主,观众更多地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模式的访谈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对新闻资讯的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上的单调和内容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进入发展阶段,随着电视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视访谈节目逐渐丰富多样起来。这一时期的访谈节目在形式上开始注重创新,如引入游戏、互动等环节,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内容上,访谈节目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涵盖了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发展阶段多样化的访谈节目形式和内容,满足了观众多元化的需求,推动了电视访谈节目的快速发展。

在成熟阶段,电视访谈节目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这一时期的访谈节目在形式上更加注重细节和品质,如精心设计的舞台、专业的演播设备、丰富的视觉元素等,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对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内容上,访谈节目的深度也逐渐加深,更多地是关注社会、人性等深层次的话题。成熟阶段深层次的访谈节目内容,满足了观众对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升了电视访谈节目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例如,央视的《新闻1+1》节目通过深入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节目,则通过轻松愉快的氛围和有趣的游戏环节,让观众在享受欢乐时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2.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2.2.1内容创新不足与形式僵化

第一,叙事模式单一,缺乏互动性。传统访谈节目多采用“主持人+嘉宾”的室内对话形式,场景固定、流程模式化,缺乏新媒体时代用户期待的参与感与沉浸感。例如,央视部分访谈节目因场景局限和单向传播,被诟病“缺乏生活气息”。此外,互动性和时效性的不足,使电视访谈节目在与网络新闻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深度与娱乐性的平衡困境。新媒体内容更注重情感共鸣与娱乐属性,而电视访谈节目若过度追求严肃性,易导致内容枯燥。例如,任鲁豫主持的文化访谈节目因“台词脚本化”被批评为缺乏即兴互动,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2.2.2 传播渠道受限与平台竞争加剧

第一,传播渠道受限。电视节目依赖单一播出平台,传播范围有限,而新媒体平台(如抖音、B站)通过算法推荐和跨平台分发可快速触达目标用户。例如,部分地方台访谈节目因未开通网络直播,导致时效性和覆盖面受限。

第二,新媒体竞争加剧。新媒体平台具有实时更新、互动性强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电视新闻的竞争对手日益增多。电视访谈节目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与观众的互动性也较弱。这种现状使得电视访谈节目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观众可能选择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其他类型的访谈节目。例如,《众声》《抖包袱大会》等网络自制访谈节目以灵活选题、轻量化剪辑和弹幕互动吸引用户,传统电视节目在内容迭代速度与形式创新上处于劣势。

2.2.3 技术应用滞后与跨界融合不足

第一,数字化技术渗透不足。新媒体强调数据驱动与智能工具应用(如AI剪辑、多平台分发),但传统访谈节目制作仍依赖人工策划与线性流程,导致内容生产周期长、互动功能缺失。例如,许多访谈节目未采用AI自动识别高光片段功能,导致内容二次加工效率低下,难以适配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传播需求

第二,跨媒体融合能力薄弱。部分访谈节目不能有效整合社交媒体传播,平台联动不足、互动机制缺失,没有形成生态化传播链。例如,央视虽尝试绑定移动客户端,但互动形式仍以“留言板”为主,缺乏短视频二次创作、直播连麦等深度融合手段。

3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策略

3.1 节目形式与内容创新

第一,引入互动元素,为节目增添趣味性和参与感。一方面,融入叙事技巧,增强情感共鸣。电视访谈节目可以借鉴民生新闻叙事模式,把访谈与事件场景结合。例如,围绕社会议题设计“实地探访+现场对话”环节,以故事化表达降低理解门槛,提升传播穿透力。另一方面,增加互动环节,增强观众之间的互动和社交功能。例如,《你好未来人2》节目并未沿袭传统少儿节目的套路,而是通过在线征集问题、实时互动环节等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节目中来,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还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二,碎片化分拆与全媒体适配。将长访谈拆解为“观点金句+冲突片段+知识卡片”等短视频片段,适配不同平台特性。例如,《非正式会谈》可剪辑跨文化讨论的冲突片段投放抖音,同时保留完整版在电视端播出,兼顾深度与传播效率。开发“轻量化衍生内容”,如《非常静距离》将完整访谈切割为3-5分钟短视频,搭配表情包与字幕强化传播力。

第三,垂直领域深耕与数据驱动选题。针对细分受众(如青年、亚文化群体),设计定制化内容。例如,《“00后”看两会》通过AI分析生成“青年关切图谱”,精准定位青年参政议题,并开发“AI政策模拟器”增强互动性。借鉴《育见》模式,围绕教育、心理健康等垂直领域构建深度对话场景,吸引专业受众。

3.2 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创新传播策略

第一,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突破渠道壁垒。一方面,电视访谈节目应推进多平台账号矩阵运营,建立“1+N”账号体系,即以主账号(电视端)发布完整版内容,子账号(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分主题运营。例如,在抖音上,剪辑3分钟高冲突片段,搭配字幕与表情包适配碎片化传播;在B站上,推出深度解读版,增加弹幕互动与幕后花絮。另一方面,推动跨平台分发与流量互导。利用AI工具自动生成多版本内容,覆盖不同场景用户需求。借助微博热搜、抖音挑战赛等社交媒体话题,形成流量闭环。例如,《青春守艺人》通过相声圈粉丝互动带动全网传播

第二,创新传播策略以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推广跨界合作。电视访谈节目应与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等合作伙伴的携手,实现节目内容的多元传播,拓宽观众接触面。新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社交功能,通过与节目内容相结合,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参与度。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则凭借其影响力,为节目传播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推广精准营销。随着观众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观众兴趣、需求等制定精准的营销推广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访谈节目要深入了解观众喜好,为节目内容创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节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精准的营销推广,还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提高节目的忠诚度和影响力。最后,国际化传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电视访谈节目应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将节目推广到国际舞台,实现文化艺术的跨文化传播,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3 技术驱动,构建跨界融合机制

第一,AI驱动生产与分发。智能剪辑与个性化推荐方面,利用AI工具自动识别访谈高光时刻,生成不同版本内容,并通过算法匹配用户偏好精准推送。虚拟场景与数字人应用方面,构建元宇宙访谈空间,允许观众以虚拟形象参与对话;或引入数字人主持,与真人嘉宾共同探讨科技、伦理等前沿议题。全链路数据整合方面,打通电视台与新媒体平台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动态优化节目节奏与嘉宾选择。例如,发现观众对某嘉宾观点争议较大时,可策划专场辩论。沉浸式技术增强互动体方面,引入元宇宙虚拟场景,允许观众以数字人身份参与访谈对话;开发“实时弹幕+观众投票”功能,如日本富士电视台通过定制插件让观众影响节目进程。

第二,构建全域资源整合网络。一方面,努力推进跨行业生态协作。例如,文旅融合方面,可以借鉴上海广播电视台音乐节模式,将访谈节目与线下文旅场景结合,如联合博物馆打造“文化探访+现场对话”活动,实现内容与商业价值双赢;教育类访谈可关联课程推荐,商业领袖访谈可嵌入企业咨询服务入口。再如,产业链延伸方面,可以与电商、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访谈+”模式。例如,商业领袖访谈嵌入产品推荐入口,心理健康访谈关联付费课程。另一方面,实现跨区域媒体联动。电视访谈节目可以参考湖北广电“合声计划”,联动中央媒体、地方台及境外媒体构建全域传播网络,突破单一平台限制。例如,通过跨省联合策划两会报道,扩大覆盖范围与影响力。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推动国际版权合作,如湖南广电通过“芒果出海”战略,将内容输出至海外平台,年创收超1.7亿元。

结语

新媒体的兴起对电视访谈节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电视访谈节目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互动方式。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内容创新不足与形式僵化、传播渠道受限与平台竞争加剧以及技术应用滞后与跨界融合不足等问题,电视访谈节目需以用户为中心,通过技术、内容与渠道的三重重构实现创新,打破传统线性传播的桎梏,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从“节目制播”到“IP生态”的升级。

参考文献

[1]李经韬.融媒体语境下电视访谈类节目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2):134-136.

[2]胡军.电视新闻访谈节目转变及优化[J].采写编,2023,(04):43-45.

[3]郭嘉宁.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7):158-160.

[4]朱璐.广播电视访谈节目策划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报业,2023,(05):186-187.

[5]于林含.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体育人物访谈节目创新探析[J].科技传播,2020,12(1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