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路径

作者

张渴欣

中共霍林郭勒市委员会党校 029200

1 乡村振兴中的传统文化保护

1.1 挖掘与整理地方文化资源

乡村振兴中的传统文化保护,首要任务是系统梳理散落于乡村的文化资源。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民间节庆、手工技艺、方言歌谣等均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需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记录、实物采集等方式进行全面普查。一方面,基层政府与专业机构可联合组建文化工作队,深入村庄走访老艺人、匠人和乡贤,以影像、文字形式留存即将消失的技艺与记忆;另一方面,需突破单一资料收集模式,结合地方志、族谱等文献交叉印证,提炼文化符号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社会功能。整理阶段应注重分类建档,如整理为“物质文化遗产—民居与公共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与艺术”等模块,并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区域文化资源库。这一过程要避免文化资源的碎片化,强调关联性整合,例如将传统农具与农耕仪式结合,还原完整的生产生活图景。同时需鼓励村民参与其中,通过口耳相传激活文化认同,最终形成可查询、可共享、可利用的文化档案,为后续活态传承提供底层支撑。

1.2 构建活态传承机制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动态延续,需超越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构建融入日常生活的传承生态。通过活化乡村公共空间,将祠堂、戏台、古窑等场所转化为文化实践基地,定期开展舞狮、剪纸、戏曲表演等活动,使村民成为文化展演的主体。针对濒危技艺,可推行“传习所+订单生产”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村授徒,搭建手艺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平台,将竹编、蓝印花布等转化为文创产品或旅游体验项目,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技能传递。教育领域需融入本土文化课程,例如编写乡土教材、开设农耕文化夏令营,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学唱山歌、辨识农谚、体验节气习俗。此外,需建立“老中青”阶梯式传承人培育体系,通过生活补助、荣誉奖励吸引年轻人返乡学艺。活态传承的深层逻辑在于将文化传统转化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将传统饮食工艺融入农家乐经营,或将风水营建智慧应用于新村规划,让文化在当代场景中找到新的生存土壤,最终形成自发性、可持续的代际传承链。

2 传统文化创新的融合路径

2.1 文旅融合激活传统技艺产业链

传统技艺是乡村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可以将看似陈旧的手工技艺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经济动力。例如,一些村庄将陶艺、织布、竹编等传统作坊开放为旅游体验点,游客不仅能亲眼看到匠人如何将泥土变成精美的陶器,还能亲手参与制作过程。这种互动式的文化体验让传统技艺不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活化的记忆和情感纽带。游客在体验后往往愿意购买工艺品,甚至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传播,无形中为乡村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文旅产业的延伸效应更为显著。围绕传统技艺的旅游线路可以串联起村落民宿、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多重环节。比如,一个以刺绣为主题的乡村,不仅能吸引游客体验刺绣课程,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制作刺绣相关的生活用品,或是将刺绣图案印染到围巾、背包等商品中,形成“文化体验+产品消费”的闭环,这种模式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还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传统技艺的价值,愿意回乡传承或创新。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乡村振兴的成果从单一经济收益扩展到了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层面。

2.2 数字技术构建文化传播新生态

数字技术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过去许多乡村的非遗技艺因地域限制难以被外界了解,如今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村民可以直接展示手艺的魅力。例如,一位老木匠直播制作榫卯家具的全过程,成千上万的观众在弹幕中表达赞叹并询问定制价格。这种即时的互动打破了传统的销售壁垒,让偏远山区的文化产品能直接对接城市消费者的需求。线上传播还催生了新职业,比如会剪辑视频的返乡青年成为乡村文化的“代言人”,通过故事化的内容吸引年轻人关注传统。数字工具还促进了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少地方建立云端数据库,将民歌、方言、民俗等录入其中,既保存了濒临消失的文化记忆,也为后续开发提供了素材库。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线上庙会或虚拟村落游览,为乡村文化传播跨越地理限制。乡村振兴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不再是单向的“输血式”帮扶,而是通过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和现代化表达,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吸引人才、资金与创意回流。

2.3 跨界共创培育文化创新社群

传统文化的创新需要多元力量的协作。一些乡村通过整合设计师、艺术家、高校团队与本地村民的跨界合作,为传统技艺注入现代活力。比如,设计师根据竹编工艺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灯具或家具,艺术家将剪纸元素转化为公共空间的艺术装置,高校团队则帮助优化生产过程。这种跨界共创让传统工艺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能适应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社群的培育是支撑创新的关键。许多地方成立文化合作社或创新工坊,邀请村民参与创作,定期举办工作坊交流经验。年轻人与老一辈匠人在此碰撞出新的灵感——原本用于编织簸箕的藤条可能被改造成时尚手提包,传统木雕纹样或许会成为潮牌服饰的印花。这种共创模式不仅让村民获得技能提升和经济收益,还形成了“新老传承”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的意义正在于此:通过打破行业与代际的边界,让乡村成为一个开放的文化创新试验场,吸引更多人共同书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故事。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关键在于找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通过文旅融合激活产业链、数字技术拓宽传播渠道、跨界共创培育创新社群三条路径,乡村文化从孤立的技艺符号转化为动态的发展资源。游客体验、线上传播与多元协作不仅撬动经济活力,更让村民重拾文化自信,年轻人回归故土有了新舞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是割裂与替代,而是以创新守护文化根脉,让乡土智慧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共鸣。当技艺成为产业、故事走向世界、乡村变身共创平台,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单向扶持,而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文化觉醒与可持续发展。留住乡愁,也打开了通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耿娜娜.传统村落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10.218.

[2]杜铭.乡村振兴战略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 2021,(08):70-71.

[3]王鑫宇.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的现实路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42(S1):17-19.

作者简介:张渴欣,1996 年 7 月,女,内蒙古通辽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