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辅导员工作变革的挑战与策略
艾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710126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快速渗透,预计到2025年渗透率将超 30% ,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核心力量,辅导员工作正经历 AI 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系统研究 AI 时代辅导员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具有双重价值。实践层面,有助于辅导员提升技术适应性,优化工作效能,强化育人实效[1]。理论层面,能够丰富高校学生工作理论体系,为教育管理创新提供学术支撑,推动形成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新时代育人范式。
二、AI 时代辅导员工作的新定位与发展趋势
在人工智能深度重构教育生态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面临角色转型与范式革新。从角色定位来看,推动辅导员从传统事务管理者向学生发展引导者、心理支持提供者转变。在学生发展引导方面,辅导员借助 AI 职业测评工具,整合学生兴趣、能力、学业等多维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个性化职业发展模型,提供精准的职业规划建议与资源匹配。在心理支持层面,依托智能监测平台采集多模态数据,利用情感分析算法追踪学生情绪变化,实现心理危机的精准识别与专业介入。在工作内容与方式上,通过大数据分析深度挖掘学生学业、生活数据,精准识别学习困难群体与潜在问题;数字化工具打破时空限制,推动师生关系从单向管理向协同发展转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赋能。
三、AI 时代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1.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的困惑
AI 冲击下辅导员角色的模糊性。AI 辅导员的兴起使真人辅导员在信息提供与问题解答等基础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趋于模糊。AI 依托强大的信息检索与整合能力,能够快速、精准响应学生需求。但面对情感困惑、人生抉择等复杂问题时,其局限性暴露无遗。AI 辅导员的广泛应用,引发辅导员群体及学生对真人辅导员角色认知的困惑,进而引发职业发展方向的迷茫与不确定性,部分高校通过职责剥离精简岗位,动摇了辅导员职业稳定性根基。
2.学生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困境
AI 信息传播对学生思想的复杂影响。AI 信息传播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呈现复杂态势,其中片面性与误导性问题尤为突出。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 AI算法推荐,虽能精准推送信息,却易导致学生陷入“信息茧房”。在 AI 时代,讲座、班会等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已难以契合学生多样化需求,暴露出显著局限性。传统讲座以单向信息输出为主,教师主导讲解,学生被动接收,缺乏互动机制,难以激发参与热情。班会作为传统教育重要形式,受时空限制,内容与形式固化,多聚焦班级事务管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深度不足。
3.师生情感沟通与关系构建的障碍
AI 交互对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冲击。学生与 AI 高频交互显著冲击师生面对面交流,致使沟通时间锐减。调查显示超 70% 大学生每日使用 AI 学习工具超 1 小时,遇问题优先求助 AI 。沟通意愿与能力的双重弱化,严重阻碍师生情感联结,不利于构建良性师生关系。AI 在情感理解层面存在结构性局限,无法洞察学生情感的复杂维度与细微差异。当学生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负面情绪时,AI 虽能依据预设程序输出标准化回应,但机械、公式化的安慰与建议,无法触及学生深层情感需求。
4.数据隐私与伦理道德的风险
AI 应用中的学生数据安全隐患。AI 系统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引发学生数据安全的严峻挑战。在数据收集阶段,AI 系统为实现精准管理,常过度采集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多维信息。AI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引发显著伦理道德争议,突出表现为学生“物化”“标签化”风险及责任归属模糊问题。在学生管理环节,AI 系统基于预设算法与数据模型进行分析评估,易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主观能动性,将其简化为数据集合。
四、AI 时代辅导员工作新挑战的应对策略
1.明确角色定位,促进职业发展
重新定义辅导员角色。AI 时代,辅导员需锚定学生成长导师与价值观引领者的核心角色,深化与 AI 技术的协同,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如运用AI 职业测评系统整合多维度数据,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匹配科研项目与实习机会;依托智能心理健康监测平台,预判心理问题并及时介入。为适应 AI时代发展需求,辅导员需构建“技术赋能—素质提升—职业拓展”的多维发展体系。例如,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生学习数据,预判学习趋势并实施精准辅导;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开发智能交互工具,优化师生沟通模式。
2.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强化价值引领
利用 AI 优化思想教育内容。AI 技术凭借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显著提升思想教育针对性[2]。通过整合学生学习、社交、兴趣等多维度数据,AI 可精准捕捉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模式。基于精准学情分析,AI 能实现思想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路径,线上平台依托数字化技术打破时空壁垒,辅导员通过多样化平台上传理论课程、讲座音频等资源,供学生灵活自主学习。
3.加强情感沟通,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提升面对面沟通能力。在 AI 时代,辅导员需强化面对面沟通在师生情感联结中的核心地位,主动响应学生情感诉求。日常工作中,可通过常态化走访宿舍、参与社团活动等方式,拓展与学生的直接接触场景,精准把握其生活状态与情绪波动。同时,注重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优化话语体系,规避专业术语与生硬表述,构建高效且温暖的沟通范式,筑牢师生情感纽带[3]。
4.完善数据管理,坚守伦理底线
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高校需构建“收集-存储-使用”全链条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学生数据隐私。在数据收集环节,应制定严格规范,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聚焦学业成绩、课程表现等教育管理核心数据,规避隐私过度采集。高校需强化 AI 应用伦理治理,定期组织辅导员参与 AI 伦理专项课程,系统讲授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核心内容。通过案例研讨、小组辩论等互动教学,解析 AI 应用中的伦理困境。
五、研究展望
AI 技术的迭代与渗透将重塑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格局。在技术维度,智能分析工具将实现学生数据的深度解析,为教育决策提供前瞻性依据;拟人化辅导系统将增强人机交互的情感深度,智能管理系统则通过自动化考勤、预警功能提升工作效率。育人理念层面,辅导员需坚守教育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 AI 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角色。聚焦学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多元发展需求,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育人体系。职业发展方面,辅导员需拓展跨学科知识储备,强化沟通协作与创新能力。通过深化与教育及技术领域的跨界合作,探索智能化育人新模式。同时,期待高校与教育部门完善支持体系,以专业培训与职业晋升通道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祁叶达,徐小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1):86-88.
[2]卓越,张绪冰.高校辅导员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91-93.
[3]曲建武,刘越.准确把握数字化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变”与“不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6):15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