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及时空演化研究
钟祺康 彭伊宁
中南大学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1.研究背景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众多传统村落出现生态恶化、人口流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特别是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深山老林的传统村落由于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没有外界经济力量的注入很难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也成为学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居适宜性(HSS)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要考虑生态环境能否永续利用、社会服务是否公平合理、文化遗产能否有效保护等方面,而不同区域发展背景不同,自然条件也有差异,应因地制宜开展人本生态宜居适宜性研究[1]。湖南作为中国中部南端的省份,自然人文特色十分突出,但近年来随着该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加快推进,该省不少传统村落也出现了诸如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够健全、部分文化遗产遭受毁坏等问题[2]。基于此,对湖南省内诸多传统村落加强政策引导及人力物力配置,以切实提高人居环境适宜性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以湖南省传统村落为对象,定量评估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适宜性状况,从空间维度分析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适宜性异质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化的历程和特点。基于此,以不同指标为主体,分别采用PSR 模型、地理探测器( Geodetector)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各指标因子对传统村落人居适宜性影响,从时间角度对比统计分析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适宜性差异并归纳呈现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适宜性空间差异和演化过程。
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人居适宜性做出评估:选择多方面影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因素(医疗、教育、文脉、地形等)对湖南省传统村落进行全面考察并综合评分,得到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适宜性得分。分析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及差异性:在地域范围内研究湖南省传统村落在人居适宜性方面的差异性,了解不同地区的村落发展情况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研究人居环境适宜性的时间演变过程:对2005—2020 年期间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判断近年来政策干预以及资源输入的效果。识别影响人居环境适宜性的重要驱动力:利用模型分析法发现影响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提出进一步建议。
2.2 研究意义
本研究运用 PSR 模型、地理探测模型 演变规律研究,在理论层面进一步的视角与方法论支撑。通过本文的研究结 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升级 样适用于其村落受现代化冲击后面临的困难以及解决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也有助于保护地方文化, 平衡好地方传统与现代化发展。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了多个评价指标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人居适宜性(HSS)进行了评价分析,分别运用了PSR 模型、地理探测(Geodetector)以及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湖南省的传统村落HSS 进行测评。各方法能够综合地阐述人居适宜性的空间及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3.1.1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
PSR 模型是人们常用的分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模 ,将压力、状态、反应分离开来逐层剖析压力—状态—反应间的相关性,进而研究人类居住环境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3]。在传统村落的人居适宜性评价中[3],可以用 PSR 模型作为结构化评价体系的压力(Pressure):指造成人居环境质量不良的各种外在因素,如:人口增多、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经济发展产生的压力等;状态(State):指人居环境的现实情况,具体包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内容;响应(Response):指对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做出的应对措施与相应的政策行为,如:政府出台一系列针对人居环境的政策、调节资金、吸纳群众意见等。通过以上对各项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知到对影响传统村落人居适宜性影响较大的因素。
3.1.2 地理探测模型(Geodetector)
地理探测模型(geodetector)是一种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统计模型,是用来探究不同因子与空间差异之间的关联[4]。根据空间数据探测结果得到不同的因子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适宜性差异贡献率。可以清晰看出空间上对人居环境适宜性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湖南省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区域差异,并探讨引起这种差异的地理和经济社会因素。
3.1.3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是在 点加以考虑的结果,适合做同时兼顾时空两种因素差异的建模方法[5]。本文基于 GT 化规律。由于 GTWR 模型可以解决由时空特性带来的数据差异性问题,在分析空间 以考虑到时间上其长时间变化趋势的影响。使用GTWR 方法有利于获取湖南省内不同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非线性、时空异质性等问题。
3.2 数据来源
为了达到目的,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采用湖南省统计局、各地市州政府公开数据、遥感影像和实地调研等手段获取,采取的时间点是2005、2010、2015、2020 年四个年份,其变量涉及湖南所有主要的传统村落。
3.2.1 传统村落的选择与研究区域
湖南省的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中部、西部山区、丘陵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浓厚。其中一部分村落被评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图1)。本文选取湖南省内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考察,根据村落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村落在地理上的分布点比较散、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村落空间分布规模差异大等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作为研究范围。(1)村落分布具有典型性:村落覆盖湖南省不同区域如山区、丘陵和平原等地,且具有地理代表性和社会经济基础类型;(2)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关注传统建筑、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保护情况;(3)村落空间分布规模差异较大:从村落体量小到体量中等与大都有所覆盖,以保证结论的广义性。

3.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为总体把握湖南省传统村落的人居适宜性水平,运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类变量对湖南35 个村落进行了评价,这些变量反映了影响人居适宜性的
各个方面。医疗设施:对村落中各居民点周围的医疗设施进行调查统计,得到不同村落中离最近医院的距离、医疗资源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的数据。教育资源:关于村民的文化水平及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村落所在地区周围具备的教育设施的多少及远近影响,因此本文重点考虑以学校数量、距教育资源距离、教育资源质量为主要指标来衡量村落内教育资源是否健全与丰富。文化遗产:对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好本村落现存的传统建筑,不但有利于留住乡愁记忆,使村落拥有更高的吸引力与持续力,还能够保存更多的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为此选取的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以及保护程度作为主要指标。自然环境:村落本身的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类型、地形起伏等地域环境因子情况,它们会影响村落的宜居水平高低、生产发展状态的好坏等情况。其中主要以地形起伏度、气候类型、土地利用等为变量。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电信等各类基础设施水平。以上所列数据资料来源于地方公开数据与遥感影像。人口与社会经济: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均为作为居宜评估的参考指标,参考数据包括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就业情况等。
数据采集来源主要是基于湖南统计局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公开年鉴、统计资料,并利用遥感影像获取地理空间数据,此外还根据需要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手段,在当地村民中收集有关其对当地医疗、教育、环境等情况的主观评价。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保持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在数据进行筛选与预处理后被放入研究分析的框架之内,填补数据缺漏:利用各种统计学方法补充缺少的数据,比如用均值填补或插值法填补缺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原始资料的获取有各种途径且单位不统一,针对不同数据进行不同的标准化处理;空间插值:利用GIS 将散点式分布的空间数据转化为具有连续性的空间数据。
时间加权处理:按时间维度对数据给予不同的权重,使各种时间节点上的数据都有一定的分析效力。
3.3 研究区域的基本情况
位于中国中南部的湖南,山地、丘陵和水体交互叠加,地貌复杂;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众多的传统文化村落保存着数量庞大的古建筑与民风民俗。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大部分位于该省的山区或丘陵地带,特色鲜明。但由于湖南省的历史、区位、经济水平等原因,造成湖南省传统村落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较为严重,各地传统村落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包括:传统村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6]。
4.湖南省传统村落人居适宜性的空间时间演化分析
4.1 空间分布特征
湖南省传统村落的人居适宜性(HSS)空间分布差异明显,西北地区因为交通不便、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落后,HSS 得分低;而东南部及中部地区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完备,HSS 得分高,能满足当地人的生活需求,给人带来幸福感。除此之外,从HSS 的空间聚类上看,湖南各地传统村落也具有显著的极化现象,即HSS 空间集聚程度较高的中心聚集区以及距离较近而状态类似的空间碎片区。可见,HSS 得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还有下降的数量,代表了全省各地都在同步往好方面发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湖南省各地正在发展成熟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体现在更加发达的交通网络上(图2),但是对于还处于成长阶段的部分偏远地区的增速开始放缓。

4.2 时间演化特征
从2005 年-2020 年的数据看,HSS 总体上是呈升势的,但是自2015 年后,其增速变缓,说明民居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速度放缓。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策调整及受制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负面效应影响;二是由于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加之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聚集效应,有些地区的村落人居环境得到较快改善,一些地区则落后,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整个增速较前些年有所减缓;三是由于一些边远地区交通条件差、资金难筹措、人才技术缺乏等,即便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是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较大,一些边远地区村落的HSS 得分增长相对较慢。
4.3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3.1 医疗设施
医疗服务的分布情况会影响到村落的人们的健康水平以及生活品质的好坏,以及人们的居住适配度。距离村子最近的一个乡镇卫生院或者医疗站点越集中,该村居民的健康程度就越好。从测算得到的HSS 的结果来看,HSS 值越高说明距离越近。所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距离医疗设施越近,就越有利于增进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反,在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因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而引起低 HSS 值的村落越少,人们对生活的幸福度就会减少。
4.3.2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对传统村落人的宜居度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下一代成长、发展的影响,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通过建设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等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村域内人们的文化素质水平和村域社会活力水平。研究发现距离教育机构较远的村落 HSS 得分比较低,这会使得本地区青少年的受教育机会减少,进而造成该社区发展的困难。
4.3.3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有助于村落文化,社会环境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可以助推文化旅游业发展,带动旅游就业及增收;随着人们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村落文化认同、集体记忆加强,从而改善村落人居环境质量。
4.3.4 地形因素
湖南省的传统村落中存在着因地形影响产生的HSS 效应,即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土地利用率低、实施基础设施较难、HSS 得分也低;山区和丘陵地势地貌受限,村落间道路交通阻隔严重、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当地农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4.4 空间时间影响分析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HSS 的外部因素(医疗设施、教育资源、文化遗产及地形因素等)在不同地区、时间节点下其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在不同时点上,医疗设施与教育资源的影响系数随时间而增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各地区的医疗设施及教育资源的影响系数正向提升更加明显,在部分地区还呈现逐步递增趋势;一些地区的教育与医疗资源逐步改善有助于提高村庄的生活水平。
对于地形起伏大地区,由于长时间的社会经济难以在广大的山地上很好地展开,使得其 HSS 得分长期受地形不利影响;不过伴随着时间推移,其基础设施条件在不断完善,因此该部分区域的HSS 得分也有升高的趋势。而在交通及基础设施方面获得一定改造和完善的地方,也使得当地由于地形造成的不利影响日趋消减。湖南省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具有时空上的差异性与变化性,而从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维度来看,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侧重于当地的发展阶段与当地人群的需求情况,合理地规划当地的医疗保障、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同时要积极地发挥地形优势,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5.讨论
5.1 综合得分原因分析
2005 年至2020 年间,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综合人居适宜性(HSS)得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反映出在城市化进程和政策支持下,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然而,自2015 年起,改善步伐有所放缓,主要原因可能包括政策导向调整、资金投入减少、外部经济压力增加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均。尤其是地处偏远、缺乏区位优势的村落,因资源、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人居环境改善滞后。尽管整体适宜性水平提升,但村落间差异未见明显缩小,暴露出当前政策执行中的均衡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