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质测绘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基层单位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袁振洲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自然资源局;云南昭通 654600

一、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各行业发展,地质测绘领域亦不例外。随着地质测绘工作的复杂性与精度要求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并逐步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该系统在基层单位的实际应用效果,这对于优化基层地质测绘工作流程、提升整体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多地区基层单位应用情况,明晰其优势与不足,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期望能助力基层单位更好地驾驭这一信息化工具,推动地质测绘事业朝着更高效、精准、智能化的方向稳步迈进,以下将展开具体探讨。

二、地质测绘信息化管理系统概述

2.1 系统构成与功能特点

地质测绘信息化管理系统通常涵盖多个核心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可借助各类先进测绘仪器,如高精度 GPS、全站仪等,实现野外地质数据的精准获取,并支持实时传输至系统。数据处理模块能对海量繁杂的数据进行高效分析、整合与可视化呈现,方便工作人员直观解读。还有存储管理模块,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与便捷调用。其功能具备智能化特点,可自动生成测绘报告、进行误差校准等,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2.2 基层单位应用现状

当前,众多基层地质测绘单位已开始引入该系统。在小型地质勘查项目中,利用其进行地形地貌测绘、矿产资源初步探查等工作。然而,应用普及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受资金、技术条件限制,系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充分发挥其全部功能。整体来看,虽应用范围在逐步扩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以让更多基层单位受益于这一信息化成果。

三、应用效果分析

3.1 积极效果

3.1.1 工作效率提升方面

在野外地质测绘的实践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系统展现出了卓越的优势。它支持数据采集时的即时录入,彻底改变了以往需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纸质记录整理的局面,从而显著削减了人力与时间成本。举例来说,以往整理一天的数据量,如今借助该系统,仅需半天即可完成,效率提升效果显著。而在室内数据处理阶段,系统自带的自动运算与分析功能更是大显身手,极大地加快了成图以及成果输出的速度,使得整体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为项目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3.1.2 数据管理方面

得益于系统的实时采集传输功能,数据的准确性得以切实保障,有效减少了因人为记录而产生的误差。同时,其强大的存储管理功能不容小觑,不仅能够对各类数据进行条理清晰的分类存储,还支持快速检索,这为后续开展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且精准的数据支撑,也方便决策层依据准确的数据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助力地质测绘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3.1.3 部门协作促进方面

该系统搭建起了一个统一且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实时共享数据、交流工作进度,成功打破了以往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的壁垒。例如,地质调查部门与绘图部门可以依据共享的数据紧密协作,有效避免了重复工作的情况出现,使得整个项目的推进速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效能。

3.2 存在问题

3.2.1 基层人员适应问题

部分基层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不够熟练,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正常使用以及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其在工作中创造更大的价值。

3.2.2 系统兼容性问题

该系统与基层单位现有的办公软件以及老旧的硬件设备等可能会存在兼容方面的障碍,这种不兼容情况容易导致数据交互不够顺畅,进而对工作的连贯性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会出现工作中断的情况,给项目推进带来阻碍。

3.2.3 系统安全性问题:在当今网络环境下,系统面临着诸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诸多风险。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将会给地质测绘工作中涉及的重要数据带来极大的危害,可能会造成数据丢失、被篡改等严重后果,影响整个地质测绘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后续成果的可靠性。

四、解决策略

4.1 针对基层人员适应难的策略

首先,应强化系统培训工作,制定分层、分阶段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岗位、不同技术基础的基层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操作培训,从基础功能到高级应用逐步深入讲解,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演示,让他们切实体会到系统带来的便利。同时,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学习、熟练掌握系统操作并运用到工作中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如绩效加分、荣誉表彰等,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和适应的积极性。此外,安排专人进行操作答疑,及时解决基层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使用信心。

4.2 针对系统兼容性问题的策略

在应对系统兼容性问题上,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形成定期对系统进行升级优化的良好机制,技术团队要深入基层单位,全面调研其常用的办公软件以及硬件设备的具体型号等情况,基于这些详实的调研结果,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接口开发以及兼容性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配基层单位现有的各类软件和硬件环境。

另一方面,针对那些老旧且确实难以与系统兼容的设备,应当有计划地逐步进行更新换代。同时,积极与软件供应商展开协调沟通,统一软件标准,以此保障数据在不同设备和软件之间能够实现顺畅交互,确保整个地质测绘工作流程不会因兼容性问题而受到干扰,维持工作的连贯性与高效性。

4.3 针对系统安全性问题的策略

针对系统安全性问题,需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共同发力。在技术层面,积极运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对地质测绘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筑牢数据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设置多重防火墙,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形成严密的安全防护网络,实时监测并有效抵御来自网络的各类攻击,全方位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管理层面,建立起一套严格且规范的权限管理制度,清晰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数据访问以及操作权限,从源头上把控数据安全风险。此外,定期组织开展数据安全培训以及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全员的数据安全意识,让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成为系统安全的守护者,确保地质测绘工作中的重要数据万无一失。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地质测绘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基层单位应用效果的全面分析,可知其虽带来工作效率提升、数据管理优化及部门协作加强等积极成效,但也面临人员适应、兼容性及安全性等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相应策略,有助于基层单位更好地克服困难,发挥系统优势。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地质测绘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有望进一步拓展与完善,其在基层单位的应用普及程度也会持续提高。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基层单位能充分借助这一系统,实现地质测绘工作更高效、更精准地开展,为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同文,于广婷,何祖臣,等.地质勘查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3,46(8):106-107,111.

[2]温铁梅,常立新,张思斯.测绘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J].西部资源,2024(4):129-133.

[3]张扬,汤士勤,姜圩,等.安全生产检查信息化集成系统设计研究[J].建筑安全.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