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管护精细化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杨柯娜
盈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云南德宏 679300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人居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粗放式的管护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精细化管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研究如何创新管护模式、制定有效策略,对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园林绿化管护现状与挑战
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护面临诸多困境。据住建部 2023 年统计数据,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虽达 42.42% ,但绿地养护资金缺口达 30% 以上,管护人员专业化率不足 45% 。资金短缺导致许多城市绿化项目陷入重建设、轻养护的怪圈,部分区域出现植被枯萎、设施老化等问题;而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日常修剪、土壤改良等精细化作业难以有效开展。(1)在管护标准上,各城市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养护质量参差不齐。北方城市因冬季低温、干旱等特殊气候,尚未形成科学的苗木越冬防护体系;南方城市面对暴雨洪涝灾害,缺乏标准化的应急排涝养护流程。这种区域化的管护差异,不仅影响城市整体景观效果,也不利于行业经验的共享推广。(2)资源利用方面,灌溉水浪费现象严重,传统漫灌方式使水资源利用率仅为30%‰ ,远超发达国家 60%‰ 的水平。在水资源紧缺的西北城市,部分公园仍采用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地下水位下降;而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因缺乏智能灌溉系统,雨季时同样存在大量积水浪费问题。此外,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不足 20% ,枯枝落叶、修剪残枝多采用焚烧或填埋处理,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3)病虫害防治依赖化学药剂,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威胁。在城区绿地喷洒广谱杀虫剂时,往往难以精准控制范围,导致蜜蜂、蝴蝶等有益昆虫数量锐减;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还会引发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衡,降低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同时,部分城市为追求快速见效,频繁使用高毒农药,致使城市绿地成为化学污染的潜在储存库。(4)城市绿化用地不断被侵占,据自然资源部监测,近五年城市绿地被非法占用面积年均增长 8% ,严重制约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商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违规占用绿地现象屡禁不止,部分社区甚至将公共绿地改建为停车场或临时建筑。这种无序侵占行为,不仅压缩了城市生态空间,也削弱了绿地系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功能[1]。
二、城市园林绿化管护精细化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构建智慧园林管护系统
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园林管护系统。在灌溉管理上,部署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量,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如沙质土含水量低于 15% ,黏质土低于 20% )时,自动启动滴灌系统,相比传统灌溉可节水 50% 以上。通过无人机巡检,搭载高分辨率摄像头与光谱分析仪,每季度对绿地进行全面巡查,识别病虫害区域精度达90% 以上,病害识别准确率超 85% 。利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整合绿地数据,实现养护任务智能分配,提升管护效率 30%[2] 。
(二)优化养护技术标准
制定精细化养护技术标准体系。在植物修剪方面,构建分层分级养护机制:针对乔木,结合不同树种生长特性,制定差异化修剪方案,如杧果树等乔木每年修剪 1-2 次,修剪时保持树冠通风透光,单次修剪量严格控制在树冠总量的 1/3 以内,避免过度修剪影响光合作用;灌木采取“定型 + 控高”策略,每季度进行一次整形修剪,将高度控制在原高度的 2/3,针对三角梅等花灌木,在花后及时修剪残花促进二次开花;地被植物则以“疏密调整 + 边缘修剪”为主,每月进行局部修整,维持整齐美观的景观效果。
施肥环节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技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依托专业土壤检测实验室,对绿地土壤进行氮、磷、钾、pH 值等 20 余项指标检测,当土壤氮含量低于 100mg/kg 、磷含量低于 20mg/kg 时,结合植物生长阶段精准施用复合肥。引入智能施肥设备,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养分变化,实现按需施肥,相比传统施肥方式减少 30% 的肥料浪费[3]。
建立全生命周期植物健康档案系统,运用 GIS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每一株重点养护植物进行定位标注。档案内容涵盖种植时间、品种特性、历年生长数据、病虫害防治记录等信息,同时嵌入二维码标识,养护人员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快速调取档案。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植物生长趋势与病虫害高发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经实践验证,该模式可使养护成本降低 20% ,植物成活率提升 15% 。
(三)完善公众参与与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构建“互联网 + 绿化管护”智慧平台,开发手机端小程序,市民可通过扫码认领树木,实时查看树木生长状态,接收养护提醒;在线下社区定期举办“绿植养护课堂”“园林工具使用培训”等活动,提升市民专业养护能力。积极推广“认养一棵树”“参与绿地管护”等特色项目,为认养者颁发电子证书,将认养树木生长数据生成可视化成长档案,增强市民参与感与荣誉感。
设立 24 小时市民监督热线,配备专业接线团队,同步开通微信公众号、政务 APP 等线上反馈渠道,运用 AI 智能客服进行初步问题分类,实现管护问题“15 分钟响应、48 小时处置反馈”。建立市民反馈积分奖励制度,对有效建议提供者给予公园年卡、绿植礼包等奖励,激发公众监督积极性。将园林绿化管护纳入城市绩效考核体系,细化设置绿化覆盖率、乔木成活率、病虫害防治达标率、市民满意度等 12 项量化考核指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结合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开展年度动态评估。制定阶梯式奖惩制度,对管护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财政补贴、项目优先权奖励,对个人授予“城市绿化卫士”称号;对未达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扣减经费处理,并要求限期整改,形成“以考促管、奖惩分明”的长效管理机制[4]。
结束语
城市园林绿化管护精细化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是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的必由之路。在智慧园林系统的应用层面,依托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巡护和 AI 图像识别技术,可实时监测植物生长状态、土壤墒情及病虫害情况,精准定位养护需求,显著降低人工巡查成本与误判率。三者协同发力,可有效破解传统管护中资源浪费、效率低下、覆盖不足等难题,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月静.城市园林绿化养护信息化管理探索与实践[J].福建建设科技,2025,(3):122-125.
[2]刘世伟,张苗亚,童蕾,庄乔林.宁波市建成区园林绿化系统与城市建设耦合协调的时序研究[J].城市勘测,2025,(2):100-105.
[3]黄莹莹.城市园林绿化中乔木反季节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25,(12):88-90.
[4]冯旭涛,王世磊.耐盐碱植物在滨海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5,48(8):167-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