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开发安全风险分析与系统性防范措施研究
苏杭
辽河油田公司特种油开发公司 辽宁省盘锦市 124010
前言
超稠油是指在地层条件下粘度超过 50000mPa∙s 的原油资源,辽河油田作为我国超稠油开发的重要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技术攻关与实践,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开发技术体系。然而超稠油的高粘度、高密度、高胶质沥青质含量等特性,使其开发过程面临独特的安全风险,常规原油开发的安全管理方法难以直接套用。
超稠油开发通常采用热力开采技术,如蒸汽吞吐(SteamStimulation)和蒸汽驱(SteamFlooding),这些方法涉及高温高压蒸汽注入(通常达到 300∘C 以上、压力 15MPa 以上),使油藏温度升高、原油粘度降低从而提高流动性。在此过程中,生产系统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状态,设备材料性能退化加速,加之超稠油中普遍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等腐蚀性气体,导致设备腐蚀风险显著增加。
超稠油开发作业环境复杂,涉及注汽、采油、集输、处理等多个环节,各环节间衔接紧密,系统性风险突出。特别是在稠油热采过程中,伴生天然气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对作业人员构成严重威胁。高温作业环境(夏季井口温度可达 80∘C 以上)导致人员中暑、烫伤等职业伤害频发。
1 超稠油开发的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1.1 地质与油藏特性风险
超稠油油藏的地质复杂性显著高于常规油藏,这直接影响了开发过程的安全稳定性。超稠油注汽压力常需达到 15MPa 以上才能注进蒸汽,接近井筒承压极限,存在井筒完整性失效风险。某井因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注汽压力异常升高至21MPa,造成套管头密封失效,油藏中的硫元素分布也是重要风险源,在高温蒸汽环境下,硫与氢结合生成硫化氢 (H2πS) )的化学反应加速,构成重大中毒风险。
1.2 设备与工艺风险
超稠油开发的设备腐蚀问题尤为突出,表现出典型的电化学腐蚀与高温氧化腐蚀耦合特征。现场检测数据显示,普通碳钢在超稠油采出液中的腐蚀速率可达1.5-2.8mm/a ,是常规油田的 3-5 倍。这种腐蚀主要源自三方面:一是采出液中Cl⁻ 浓度高达 5000-15000mg/L ,引发点蚀和应力腐蚀开裂;二是 H2 S 分压超过0.0003MPa 时,会促进氢致开裂;三是高温 (>200∘C )加速了材料的氧化损耗。热采工艺中的高温高压风险同样不可忽视。蒸汽发生器运行压力通常为 15-17MPa ,温度 350∘C 左右。典型故障模式包括:水处理系统失效导致炉管结垢爆管、安全阀锈蚀导致超压失效等。
1.3 有毒有害物质风险
硫化氢中毒是超稠油开发中最致命的风险之一。 H2 S 的 IDLH(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仅为 100ppm ,而辽河油田多个井口测得峰值浓度超过 300ppm 。其风险特性表现为:一是隐蔽性强, H2 S 在低浓度时( <10ppm, )具有臭鸡蛋味,但超过 50ppm 会迅速麻痹嗅觉神经;二是作用迅速, 500ppm 浓度下 15 分钟即可致人死亡;三是后续危害大,燃烧后生成 SO2 (同样为有毒气体)。伴生天然气处理风险也不容忽视。超稠油伴生气中甲烷含量通常为 60%85% ,与空气混合后的爆炸极限为 5%-15% (体积比)。更危险的是,这种气体常含有 2%-8% 的 CO2 和 0.5%-3% 的 H2S ,形成混合毒性。
化学添加剂风险主要来自破乳剂、降粘剂等工艺化学品。常用破乳剂中含30%-50% 甲醇、 10%-20% 二甲苯等有毒有机物,皮肤接触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此外,这些化学品的易燃性(闪点多低于 60∘C )也增加了火灾风险。
1.4 人员与管理风险
人为操作失误在超稠油开发事故原因中占比最高。这些失误往往与培训不足有关,如某起硫化氢中毒事故调查发现,涉事员工虽接受过培训,但未掌握便携式检测仪的实际使用方法。安全管理体系缺陷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风险识别不全面,仅关注常规风险而忽视超稠油特殊性;二是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差,演练频次不足(多数单位每年仅1-2 次);三是监督考核流于形式。
2 超稠油开发安全防范措施体系
2.1 技术创新与设备改进
耐腐蚀材料应用是解决设备损耗问题的根本途径。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在关键部位采用双相不锈钢 2205(UNSS32205),其耐 Cl- 腐蚀性能是 304 不锈钢的 5 倍以上,在含 H2 S 环境中的应力腐蚀开裂阈值提高至 0.01MPa 。对于泵筒、阀座等易损件,采用碳化钨涂层(厚度 0.3-0.5mm )可使寿命延长至8000小时,为普通材料的 3 倍。
智能监测系统构建了风险预警防线。在井口和关键设备安装多参数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压力(精度 ±0.1%FS )、温度( ±0.5∘C⟩ )、 H2 S 浓度( 0⋅100ppm 范围,分辨率 0.1ppm )等参数,采样频率达 1Hz 。数据通过工业物联网传输至中央控制室,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如 LSTM 网络)进行异常检测,预警准确率达 92% 以上高架罐区安装的硫化氢消除装置采用催化氧化技术,在 150-200℃条件下将 H2 S 转化为单质硫,转化效率 .>99% ,处理后 H2 S 浓度稳定在 0.5ppm 以下。工艺优化显著降低了操作风险。套管气联网工程将单井伴生气集中处理,既回收了能源,又消除了井场爆炸隐患。
智能监控平台提升整体管控水平。集成 DCS、视频分析、人员定位等系统,构建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关键指标实时显示(如当前 H2 S 最高浓度 2.3ppm ,注汽压力 15.2MPa; ),历史数据可追溯(存储周期 ⩾3 年)。
2.2 管理体系完善
HSE 管理体系构建系统化防控机制。公司建立了作业指导书的三级 HSE 文件体系,特别针对超稠油开发增设了《热采作业安全管理规定》等专项制度。实施"六抓"管理法:抓预案演练(每月 1 次)、抓隐患整改(闭环率 100% )、抓安全意识(年度培训 ⩾24hI 人)、抓操作技能(持证上岗率 100% )、抓专项培训(如 H2 S 防护)、抓责任落实(全员安全承包)。该体系运行以来,"三违"行为发生率下降 65% ,未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风险分级管控实现精准防控。采用 LEC 法(危险性
可能性 × 暴露率 × 后果)对超稠油开发各环节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划分红( >320 分)、橙(160-320)、黄(70-159)、蓝(<70)四级风险。针对红色级的注汽作业,实施"双监护"制度(技术员 + 安全员现场监督)、关键参数双仪表监测、作业许可电子审批等强化措施。建立隐患数据库,按照"A(立即整改)、B(限期整改)、C(规划整改)"三级分类处置,
2.4 人员培训与行为规范
差异化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需求设计。新员工实施"90 天培养计划":前30 天集中理论培训,中间 30 天"师徒结对"(考核合格率挂钩师傅奖金),后 30天独立操作评估。特种作业人员(如锅炉操作、 H2 S 防护)每季度复训。管理人员侧重风险识别与管控工具应用。
安全行为观察(BBS)促进习惯养成。推行"STOP 卡"制度,鼓励员工互相观察并记录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每月分析改进。典型行为规范包括:接触化学品必戴防护手套、进入潜在 H2 S 区域必须佩戴检测仪、高温设备操作必须双人确认(误操作归零)等。
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全员参与氛围。开展"我的安全格言"征集活动,将优秀作品制成提示牌悬挂于作业现场(如"高温高压无情,规范操作保命")。每月组织"安全日"活动,通过事故案例VR 体验、家属安全座谈会等形式强化意识。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超稠油开发安全风险的系统分析,构建了技术、管理、人员、环境“四位一体”的防范措施体系,经辽河油田实践验证,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表明,超稠油开发的核心风险源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热采工艺条件,表现为设备腐蚀加剧、有毒气体释放、人为操作难度增大等特征。通过耐腐蚀材料应用、智能监测系统构建、HSE 管理体系完善、差异化培训实施等措施的协同作用,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凡求.油田气开发的综合风险评估与管理框架[J].现代职业安全,2023(1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