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李雪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文昌小学223800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有助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其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然而,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在面对篇幅较长、内容复杂的整本书时,常出现阅读困难、理解不深入等问题。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通过搭建“支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主学习。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阅读难题,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支架式教学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降低阅读难度

通过搭建各种支架,将整本书阅读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降低阅读难度。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利用思维导图支架梳理取经路线和主要事件,使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故事脉络,减少阅读畏难情绪。

(二)促进深度阅读

支架式教学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如通过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探讨作品的主题意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避免浅尝辄止的阅读,实现从“读进去”到“读出来”的转变。

(三)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随着阅读的推进,教师逐渐撤除支架,让学生在支架的辅助下逐步学会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畏难情绪严重

整本书篇幅长、内容丰富,小学生在阅读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面对厚厚的书本,不知从何入手,缺乏阅读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学生可能会被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所困扰,从而对阅读产生抵触心理。

(二)阅读理解停留在表面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对文本中的细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等缺乏深入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学生的阅读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真正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三)缺乏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

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他们不懂得如何进行有效的预习、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分析和评价作品等,使得阅读效率低下,难以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四)阅读过程缺乏连贯性和计划性

部分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没有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阅读过程随意性较大。学生在阅读时也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导致阅读过程断断续续,无法形成完整的阅读体验,影响阅读效果。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阅读前:搭建导入支架,激发阅读兴趣

创设情境支架: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与整本书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阅读《草房子》前,教师播放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片段,展示充满童趣的草房子画面,营造出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

背景知识支架:介绍整本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如在阅读《城南旧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 20 世纪 20 年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等知识,为学生的阅读搭建理解的桥梁。

设置悬念支架: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讲述精彩的片段等方式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阅读《绿野仙踪》前,教师提问:“小女孩多萝西在神奇的奥兹国经历了哪些不可思议的冒险?她最终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阅读中:构建理解与探究支架,助力深入阅读

情节梳理支架:指导学生绘制情节曲线图、制作情节卡片等,帮助学生梳理整本书的情节脉络。以《夏洛的网》为例,让学生按照故事发展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记录威尔伯和夏洛之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清晰呈现故事的起承转合。

人物分析支架:提供人物关系图、人物档案表等工具,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如在阅读《青铜葵花》时,让学生填写人物档案表,包括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主要事迹等,通过对比和分析,深入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问题引导支架: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问题可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逐步过渡到分析性、评价性问题。例如,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先提问“鲁滨逊是如何在荒岛上生存下来的?”,再进一步提问“鲁滨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合作学习支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阅读活动,为小组提供合作学习任务单,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如在阅读《昆虫记》时,让小组内成员分别负责研究不同昆虫的特点,然后进行交流和分享,共同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

(三)阅读后:设立拓展与表达支架,促进知识迁移

阅读分享支架:搭建阅读分享平台,如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读书沙龙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收获。教师可提供分享提纲,引导学生从内容概括、人物评价、精彩片段赏析、阅读感悟等方面进行分享,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创意写作支架:根据整本书的内容,设计创意写作任务,如续写故事、改写结局、创作人物小传等。同时提供写作指导,如写作思路框架、好词好句积累等,帮助学生将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写作能力。例如,在阅读《小王子》后,让学生续写小王子回到 B612 星球后的故事。

实践活动支架:开展与整本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编排课本剧、制作手抄报、举办主题展览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阅读《西游记》后,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角色,感受作品的魅力。

四、结论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能够针对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引导。通过在阅读前搭建导入支架、阅读中构建理解与探究支架、阅读后设立拓展与表达支架,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实现深度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整本书的内容,灵活运用这些教学策略,不断探索和创新,让整本书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助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庆英.支架式教学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0(07):40-41.

[2]唐雅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1(21):111-112.

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课题《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为:SQ2023GHLX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