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文化馆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职能发挥与路径探索
沙依兰别克·毛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文化馆(富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富蕴县美术馆) 新疆阿勒泰 836100
引言
县级文化馆作为连接城乡文化资源的关键节点,承担着传播主流价值、传承本土文化和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职能。面对新时代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和文化需求升级,文化馆亟需转变角色定位,优化服务方式,探索可持续的文化振兴路径。这一转型不仅关系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也对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文化生态中的功能定位
县级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生态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角色。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构建起连接政府与乡村社会的文化桥梁,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县级文化馆的功能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化活动组织者,更应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服务供给者和创新推动者。其功能定位呈现出多元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县级文化馆是国家文化政策在县域范围内落实的具体执行主体之一。其通过策划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非遗展示、民俗节庆等,在乡村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线上展览等方式,进一步拓宽乡村居民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提升文化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县级文化馆具备统筹协调区域内文化资源的能力。一方面,其能够调动本地民间艺术团体、非遗传承人、乡土文化人才等多方力量,形成协同发展的文化服务网络;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接上级文化部门和社会资源,争取资金支持与项目扶持,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这种资源整合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专业力量匮乏的短板。县级文化馆还承担着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提升基层文化治理能力的职责。通过开展文艺培训、创作指导、管理实务课程等形式,不断提升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和乡村文艺骨干的专业水平,增强其组织文化活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这种能力建设不仅是提升乡村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也为实现可持续的文化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从服务供给角度看,县级文化馆面向乡村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
二、多元协同视角下文化馆服务效能的提升路径
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县级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其服务效能的提升不仅依赖于自身资源与能力的优化配置,更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以及乡村居民之间的深度联动。这种协同模式突破了传统单一主体主导的局限,强调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协同治理,从而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整体升级。从组织结构层面来看,文化馆应积极融入县域文化发展大局,主动对接上级文化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加强与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之间的纵向联动,形成上下贯通、层次分明的服务网络。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馆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还需承担起对基层文化站点的业务指导与能力建设职责,提升整体服务链条的专业化水平。在横向协作方面,文化馆需打破部门壁垒,强化与教育、旅游、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跨界合作。通过联合策划文化活动、共建共享场地设施、整合宣传资源等方式,拓展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文化馆可参与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协助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有效转化,提升服务的价值延伸。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的引入为提升文化馆服务效能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引进民间文艺团体、非营利机构、文化创意企业等外部力量,文化馆能够在项目策划、内容生产、运营推广等方面获得更强的专业支持。
特别是在数字化建设、品牌打造和传播推广方面,借助社会力量能够有效弥补公共服务体系内部资源有限的问题,增强文化服务的现代性与传播力。乡村居民作为文化服务的直接受众,其需求反馈与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文化馆服务效能的实际成效。
三、基于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化实践案例分析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有效激活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成为县级文化馆职能发挥的重要切入点。文化馆通过深入挖掘本地历史传统、民俗风情、手工艺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群众文化生活实际,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化活化路径。这种以地方特色为核心的活化实践,不仅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也为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提供了现实支撑。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系统性梳理与保护,是实现文化活化的基础环节。
县级文化馆通过对县域范围内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建档与分类整理,建立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围绕重点非遗项目、民间艺术形式和传统节庆活动,制定专项保护与传承计划,确保地方特色文化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这一过程强调对文化本体的尊重与还原,同时注重与现代审美和时代价值相融合,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文化展示与传播方面,文化馆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将地方特色文化成果转化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文化产品。通过举办主题展览、专题讲座、技艺展演等形式,增强文化传播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打造线上文化展示平台,拓展传播渠道,使更多人群能够跨越地域限制,接触并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内容。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活化还需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文化馆在实践中注重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策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项目,培育乡村文化品牌。通过支持本土手工艺人、培育乡土文化讲解员、开发文创产品等途径,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不仅助力乡村经济增收,也提升了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这种“以文促旅”“以文育人”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馆在文化活化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结语
县级文化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职能,通过功能定位的明确、多元协同机制的构建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的活化实践,有效提升了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生态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文化馆需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拓展服务形式,提升基层文化治理水平。未来应推动文化服务体系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与数字化,深化跨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机制,持续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周文斌.县级文化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2):45-48.
[2]黄志刚.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0):112-114.
[3]胡晓燕.基层文化场馆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43(9):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