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相变材料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中的温控效果研究

作者

吴火星

身份证:421221199006131814

第一章:引言

建筑节能已成为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建筑行业作为能耗大户,其节能减排需求日益迫切。传统建筑外墙保温系统主要依靠增加材料厚度来提升隔热性能,但这种方式存在温度调节能力不足的缺陷,难以应对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在 2025 年夏季,全国多地持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建筑能耗问题更加凸显。

第二章:相变材料及其在建筑保温中的应用现状

2.1 相变材料的基本特性与分类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s,PCM)是一类能够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通过物相转变吸收或释放大量潜热的智能材料。其核心特性在于相变过程中伴随的高储能密度和近似恒温的热行为。当环境温度达到相变点时,材料从固态转变为液态(或反之),在此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能量远高于普通材料的显热变化。这种特性使其成为建筑热环境调控的理想介质,能够有效缓冲外界温度波动对室内环境的影响[2]。

按应用形式划分,建筑用相变材料又可分为宏观封装和微观复合两类。宏观封装是将相变材料装入管状、板状或球形容器中直接嵌入建筑构件;微观复合则是将相变材料与多孔基质(如膨胀石墨、硅藻土)或高分子载体结合形成定型复合材料。后者能有效解决液态相变材料的泄漏问题,更适用于外墙保温系统。当前研究趋势显示,开发具有温度自适应功能的复合相变材料成为重点,这类材料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热流方向,进一步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智能调温能力。

2.2 相变材料在建筑保温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近年来,相变材料在建筑保温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内学者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梁云等通过实验验证了相变材料在上海地区建筑外墙中的应用价值,发现其能够有效调节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波动,在夏季和冬季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保温特性。张怡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相变储能材料与建筑外墙结合后,不仅能提升储能调温性能,还能显著改善室内热环境稳定性。

在应用技术方面,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相变材料可通过多种方式与建筑外墙结合。常见的方法包括将相变材料制成板材嵌入墙体内部,或与传统保温材料复合使用。近年来还出现了将相变材料直接掺入建筑涂料或砂浆的新型应用方式,这些技术大大简化了施工工艺,降低了应用成本。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气候区的特点,研究者们开发了具有温度自适应功能的相变材料体系,使其能够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热流方向。

未来研究趋势显示,相变材料在建筑保温领域的应用将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一方面,通过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建筑外墙的主动调温控制;另一方面,开发具有防火、隔音等附加功能的复合相变材料,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综合性能。

第三章:相变材料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中的温控效果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计与方法

为系统评估相变材料在建筑外墙保温系统中的温控效果,本研究设计了对比实验方案。实验采用典型有机-无机复合相变材料(相变温度 22± 2℃)与传统挤塑聚苯板(XPS)保温系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其在模拟温度波动环境下的热性能表现。

实验装置由两个尺寸相同的保温测试箱体组成,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箱体外墙采用 XPS 保温层与相变材料复合构造,相变材料以板状形式嵌入保温层内侧;对照组仅采用相同厚度的 XPS 保温层。两个箱体内部均布置温度传感器网络,监测点按三维网格分布,重点记录距内墙面 10cm 处的空气温度变化。箱体外部设置可编程温控系统,模拟上海地区典型夏季昼夜温度波动曲线(日间最高 35°C ,夜间最低 28°C ),温度变化速率为 1.5C/h 。

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进行 48 小时的基准测试,确认两组箱体在恒温条件下的热性能一致性;随后开展为期 7 天的动态温度测试,模拟完整温度波动周期;最后进行 24 小时的降温性能测试,评估相变材料的蓄热释放效果。

数据采集系统每 10 分钟记录一次各监测点温度数据,通过对比两组箱体的温度变化曲线,分析相变材料的调温效果。重点关注三个关键指标:温度波动的衰减程度、温度极值出现的时间延迟以及舒适温度区间的维持时长。实验同时采用红外热像仪定期扫描箱体表面温度分布,定性分析相变材料对热流传递的影响。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采取以下控制措施:两组箱体采用相同材料和工艺制作,仅保温系统构造存在差异;所有传感器在实验前经过统一校准;实验环境参数保持稳定;每组测试重复三次取平均值。通过这种对照实验设计,能够有效分离相变材料对温度调节的独立贡献,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相变材料复合外墙系统展现出显著的温控效果。在模拟夏季昼夜温度波动的测试条件下,实验组箱体内部温度变化明显平缓于对照组。日间高温时段(12:00-16:00),实验组最高温度较对照组降低约3-4C ,且温度峰值出现时间延迟 2 小时左右;夜间低温时段(00:00-06:00),实验组温度较对照组高 2-3°C ,有效缓解了温度骤降现象。这种双向调节作用使实验组箱体全天温度波动幅度缩小 40% 以上,证实相变材料具有平衡昼夜温差的能力。

温度变化曲线分析表明,相变材料的调温效果呈现典型的三阶段特征。当环境温度升至相变点( 22C )以上时,材料开始吸收热量并发生相变,此时实验组温度上升速率明显减缓;在环境温度达到峰值后的降温阶段,相变材料仍持续吸收余热,延长了温度平台期;当环境温度低于相变点时,储存的热量逐步释放,减缓了室内温度下降。这种动态调节机制与上海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高度适配,为解决传统保温系统“白天过热、夜间过冷”的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

红外热成像数据显示,相变材料层的表面温度变化滞后于普通保温层约 3 小时,且温度梯度更为平缓。这说明相变材料通过延缓热流传递,改变了外墙系统的瞬态热响应特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午后 14:00-16:00外界温度最高时段,相变材料层内侧表面温度始终维持在 26-28C 范围内,而未使用相变材料的对照组同位置温度可达 32C 以上。这种温度缓冲效应直接降低了向室内传递的热量,对改善夏季室内热舒适性具有实际意义。

综合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相变材料通过“削峰填谷”的储放热机制,有效改善了建筑外墙的热惯性不足问题。其温度调节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降低室内温度峰值、延缓温度变化速率、延长舒适温度持续时间。

第四章:结论

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相变材料与传统外墙保温系统结合后,能够显著改善建筑热环境。实验证明,在模拟上海地区夏季温度波动的条件下,相变材料复合外墙使室内温度波动幅度减小 40% 以上,日间最高温度降低 3-4C ,夜间最低温度提高 2-3C ,有效延长了舒适温度持续时间。这种“削峰填谷”的温控效应源于相变材料独特的储放热机制,当环境温度超过相变点时吸收热量,低于相变点时释放热量,形成动态平衡。特别是在 2025 年夏季极端高温频发的背景下,该技术展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魏保雪.相变真空陶瓷隔热材料在热带海岛地区建筑外墙保温隔热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新材料²新装饰》,2025,(1):6-9.

[2]张怡.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外墙中的应用技术研究[J].《佛山陶瓷》,2025,(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