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变更管理流程及优化策略研究
马自勇
兰州市政施工有限公司 甘肃兰州 730000
引言: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工程变更在所难免。如何建立高效的变更管理流程,最大限度降低变更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的负面影响,成为建筑企业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变更管理流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优化变更管理流程的策略,为相关企业完善变更管理提供参考。
1 建筑工程项目变更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1.1 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当前,建筑企业工程变更审批流程中暴露出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审批环节设置过多,涉及部门和岗位复杂,变更申请往往需经过多个部门逐级审批,审批链条冗长,容易导致审批过程缓慢。审批节点间的权责划分不明确,各部门因缺乏有效协调而频繁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进一步延长了审批周期。审批意见缺少充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审批依据模糊不清,难以保证审批质量。另外,当前审批流程高度依赖纸质文件流转,无法实时跟踪审批进展,效率低下。种种因素共同导致变更审批周期过长,不利于及时处理现场问题,工期被迫延误,施工进度受到影响。
1.2 信息沟通不畅
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主体,变更管理需要各方的紧密配合和信息共享,但在实践中,项目各参与方往往各自为政,信息壁垒明显。一方面,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各自使用不同的信息系统,数据难以有效集成和共享,影响了变更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同步更新。另一方面,沟通渠道不通畅,缺乏定期的协调会议和有效的沟通机制,各方对变更缺乏充分理解和达成一致,常常各执一词,影响变更决策。信息不对称导致变更方案优化不足,变更成本控制不严,变更管理效率低下。此外,由于信息传递滞后、理解偏差等原因,还可能引发变更纠纷,影响各方合作关系,损害项目整体利益。
1.3 责任不清,协调困难
工程变更往往涉及项目多个参与方,需要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通力合作。但目前项目各方职责边界模糊,在变更管理中缺乏明确的权责分工,导致管理主体缺位。例如,对于设计变更引起的施工变更,设计和施工单位在费用承担和工期调整方面分歧较大,难以达成一致;施工单位擅自变更引发返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在认可和考核方面也难以统一尺度。当变更引发纠纷时,责任划分不清,相互推诿,协调难度大。一些建设单位为降低成本,对变更严格把关,而施工单位为创收,却倾向于扩大变更,双方在变更审批中的分歧不断加剧。责任体系和协调机制缺失,使得变更控制流于形式,进度、质量、成本目标受到较大影响。
2 建筑工程项目变更管理流程优化策略
2.1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优化变更管理流程的首要任务是简化审批环节,企业应全面梳理现有的变更审批流程,识别出冗余环节与低效环节,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扁平化管理。企业可将变更分类分级,对不同等级的变更设置差异化的审批流程[1]。一般性变更可采取授权管理,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层级,如经现场工程师初审后即可由项目经理直接批准;重大变更或涉及合同调整的变更则按“申请-审核-批准”的精简流程,报送相关部门会签后由分管领导审批。同时,制定变更审批时限规定,明确各环节的审批期限,建立审批超时提醒和问责机制。
引入信息化审批系统,实现审批流程线上运作,采用并联审批模式,各部门可同步审批,节省审批时间。审批节点设置必要条件,当申请材料不全或前置条件不满足时,流程自动驳回,提高审批效率。此外,加强变更审批标准化,制定统一规范的审批表单,明确必备申请材料清单,细化各类变更的审批条件及标准,减少自由裁量空间,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2.2 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
变更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沟通是保障项目各方协同配合的关键,应建立统一的项目信息管理平台,集成 OA、ERP、BIM 等系统,打通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孤岛。在统一平台上,可实现文档的集中管理和受控共享,变更信息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保证各方获取变更信息的及时性与一致性[2]。对于重大变更,还应借助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直观呈现设计变更对项目的影响,提高沟通效率。
建立定期变更协调机制,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各参建方召开周例会或月度专题会,研讨变更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及时化解各方分歧。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变更,还应组织专家论证会,邀请行业专家对变更方案进行评审把关。在重大节点,召开阶段性变更总结会,回顾阶段内的变更实施情况,剖析存在问题,明确后续改进重点。同时,建立共享知识库,将各类变更案例归档整理,供全员学习参考,畅通的沟通渠道和知识共享机制能增进各方感情,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
2.3 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
系统性制定项目变更管理制度是明确各方责任分工的重要保障,制度应规定各参建方在变更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和行为规范,细化勘察设计、合同管理、材料采购、施工技术、成本控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和管控要点,并与合同条款相衔接,增强制度的约束力[3]。在此基础上,编制变更管理手册,明确各类变更的启动条件、申请材料、审批权限、验收标准,使变更行为有章可循。
针对设计变更多发的问题,应加强设计优化和图纸会审,提高设计深度,减少施工阶段的设计变更,要加强施工组织管理,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严控物资采购和现场工艺,减少因施工原因导致的变更[4]。在监理方面,要加强过程控制和技术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变更行为,从源头防范工程变更。加强总承包管理,发挥总承包方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业主、分包商等各方资源,及时化解变更实施中的矛盾冲突。完善变更考核机制,将变更管控情况纳入各参建方绩效考核,将总进度、总成本等关键目标进行分解,与各方考核挂钩,激发其主动变更、科学变更的积极性,形成变更管理的协同合力。
结束语
建筑工程项目变更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变更管理流程。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明确责任分工等举措,提高变更管理水平,把变更对项目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这需要项目各参与方转变观念,树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理念,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路阳.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与优化策略研究[C].广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联合会,2024:129-131.
[2]尚兴虎.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优化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21,(05):129-130.
[3]杜满堂.对工程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管理的分析思路构架实践[J].建材与装饰,2020,(20):103-104.
[4]陈素芬,郭纯.建筑工程项目需求管理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20,18(03):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