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游戏中创造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研究
斯琴图雅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蒙古族第二幼儿园 017000
引言:
创造力是个体适应未来社会、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能力,其发展基础往往奠定于早期教育阶段。本文拟在系统梳理影响幼儿游戏创造性行为的内外因素基础上,深入探讨其心理机制的构成与运行模式,旨在为幼儿创造力的培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策略。
一、幼儿创造性行为的表现特征与核心内涵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是其想象力、表达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外化体现,通常包括角色转换、情节编构、规则创新、工具再造等方面的表现。这些行为具有显著的独特性、新颖性与灵活性,既体现了幼儿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也反映了其内在情感与社会经验的整合。例如,一个幼儿在积木游戏中将积木搭建成“太空电梯”,并构建一系列关于太空探险的故事情节,便是典型的情景再创造与象征性想象的体现。创造性行为往往不以结果为导向,而是以过程体验为重,强调个体在不断尝试与变化中进行自我表达与情境重构。这种游戏状态的生成,离不开幼儿对材料的自由探索与游戏规则的灵活处理,也依赖于其情绪驱动、社会互动与自我效能感的支持。因此,理解幼儿创造性行为的本质,需从认知、情感、动机等多维角度出发,综合考量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动态。
二、影响幼儿游戏中创造性行为的个体内部因素分析
在个体层面,认知能力、语言发展、情绪状态与内在动机是决定幼儿创造性行为能否发生及其表现水平的重要因素。首先,思维发散能力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基础,能否从单一思维路径中跳脱出来,生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衡量其创造力水平的关键标准。其次,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决定了幼儿在游戏中如何讲述故事、组织角色对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创造性行为的呈现形式。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往往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更具情境构建能力,能够创造更复杂的故事线索与行为互动。再次,情绪状态对游戏行为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积极情绪如快乐、好奇、满足感等能显著提升幼儿的游戏投入度与创造性水平,而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则会抑制其探索意愿与表达能力。最后,自主动机作为激发创造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幼儿是否愿意尝试新思路、突破常规模式,在不确定中寻求表达与创新的乐趣。因此,在设计与支持幼儿游戏活动时,应高度重视个体内部状态的调节与发展,确保其创造力能够在自我驱动的基础上充分释放。
三、外部环境因素对幼儿创造性游戏行为的促进与制约
外部环境作为幼儿游戏行为发生的客体条件,对其创造性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与建构作用。首先,物质环境中的游戏材料类型与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方式与探索空间。可变性强、可组合度高的材料如积木、布偶、拼图等,能激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产生更多组合与构思,进而增强其创新表达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功能单一、目的明确的玩具限制了幼儿的游戏变化,容易使其行为陷入重复与模仿,难以产生创造性突破。其次,同伴互动质量对幼儿的创造性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具有合作精神与想象力的同伴能在游戏中形成情节共创、角色互动的机制,推动游戏情境不断延展与深化,形成社会性创造的协同效应。再次,教师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创造行为的方向与深度。放任式引导可能导致游戏失控,而控制式介入则压制了幼儿的自主性,唯有在“适时、适度、适宜”的原则下进行启发式引导,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创造潜力。最后,文化环境与家庭支持也构成了创造力发展的生态背景,一个倡导开放、多元、包容的教育文化能给予幼儿更多创想的空间,而家庭的包容态度、鼓励策略与资源支持则为其持续的创造性游戏提供了稳定的情绪与心理支撑。
四、幼儿自主游戏中创造性行为的心理机制建构分析
创造性行为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在一系列心理机制的驱动下自组织生成的动态过程。从心理机制角度看,首先是象征性想象能力的激活。幼儿能将一物视为另一物,将“积木”看作“车轮”,将“纸盒”当作“邮局”,这种象征能力为其建构全新情境提供了认知支点。其次是思维的发散与整合机制,幼儿通过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与资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游戏情节与操作方式,这是其思维灵活性的体现。再次,自我效能感机制影响着幼儿是否持续进行创造行为,当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积极反馈、发现“我能做到”,便会产生更强的内在动机与游戏黏性。最后,元认知调控能力逐步萌芽并发挥作用,部分年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我调节行为、审视策略、调整目标,使得创造性行为不再是无序的尝试,而是逐渐趋于有目的、有条理的思维生成过程。上述机制相互交织,贯穿于游戏的整个心理动态中,共同推动创造性行为从萌发到实现的连续发展。
五、促进幼儿游戏中创造性行为的教育干预路径探讨
针对前述因素与心理机制的分析,实践层面需构建系统化的支持路径来优化幼儿创造性游戏行为的发生条件。首先,创设支持性强、材料丰富的游戏环境至关重要,教师应提供结构开放、组合灵活的材料资源,并定期更新材料库以保持幼儿的游戏新鲜感。其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在游戏观察、情境创设、策略引导方面的能力至关重要,应加强教师对创造性游戏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解,鼓励其在教学中融入更多激发创新思维的元素。再次,构建家园协同机制,通过家庭共玩、家长讲故事、亲子剧场等形式,引导家长理解并支持幼儿的游戏创造,营造全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此外,教育管理层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将“创造力发展”纳入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各类园所将创造性行为培育作为核心教育目标予以落实与评估。最后,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一线教师加强合作,持续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创造性行为研究,建立系统的观察量表与评价工具,推动创造力研究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结论:
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展现出的创造性行为是其认知、情感、社会经验与文化背景交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丰富潜能与多样特质。本文从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与心理机制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影响幼儿游戏创造性的关键路径,并结合实证与教育干预提出了系统的优化策略。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不同年龄段幼儿创造机制的差异性、多文化背景下游戏创造的表现特征,以及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环境对游戏创造行为的影响,以推动我国幼儿教育体系向更高质量、更高适应性、更强个体支持能力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金丽佳.民间扎染技艺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24.DOI:10.27190/d.cnki.gjzsc.2024.000112.
[2]陈佳景.幼儿园集体手工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4.DOI:10.27751/d.cnki.gjxkj.2024.000609.
[3]尹宇童.幼儿园大班自主游戏中幼儿记录的现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24.DOI:10.26920/d.cnki.gansu.2024.000163.
[4]彭文妹.幼儿园新手教师户外玩沙游戏指导能力提升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4.DOI:10.27178/d.cnki.gjxsu.2024.00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