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碳目标下张掖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作者

张进军

甘肃黑河水电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引言

“双碳”目标即中国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目标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关键路径。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拥有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但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且面临严格生态保护要求与地方发展诉求的矛盾。在“双碳”背景下,研究张掖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 核心概念界定与背景解读

2.1“双碳”目标

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旨在通过系统性变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双碳目标本质上是通过制度创新(如碳市场)、技术革命(如光伏)、模式变革(如共享经济)等多元路径,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林业碳汇作为其中的关键生态手段,是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创新。

“双碳”目标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设定了低碳转型的约束条件与发展方向,也是研究张掖市生态价值实现的重要时代背景。

2.2 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其类型包括供给服务(如清洁水源、农产品、木材)、调节服务(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固碳释氧、气候调节、洪水调蓄)、支持服务(如生物多样性维持、土壤形成)和文化服务(如自然景观、生态旅游、科学教育)。

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是将优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实现路径包括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如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生态资源指标交易、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品牌溢价等。

2.4 张掖市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张掖市生态地位关键,是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核心区、黑河流域核心绿洲区;生态本底丰富但脆弱,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约束明显,生态敏感;“双碳”关联度高,祁连山森林草原固碳能力显著,湿地是重要碳汇,其低碳转型和碳汇潜力挖掘对国家“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同时,张掖市曾经历生态环境破坏,当前面临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亟需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3 张掖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状与基础

3.1 生态资源禀赋

张掖市拥有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包含冰川、森林、草原)、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具备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特色农产品(如玉米制种、高原夏菜、肉牛养殖等)依赖良好生态环境。

3.2 现有机制与实践

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纵向有国家及省级层面针对祁连山、黑河湿地的生态补偿资金,横向在黑河流域上下游开展生态补偿探索,但机制不成熟、补偿标准低。

生态产业化领域,生态农业拥有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地理标志产品,但品牌溢价不足;生态旅游业以张掖丹霞等景观为核心,但生态价值融入深度不够;碳汇项目中林业碳汇受政策影响交易有限,草原、湿地碳汇尚在探索。

生态权益交易方面,用水权交易在农业节水领域有实践,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面向重点排放单位,张掖工业排放量小,企业参与度低。此外,甘肃省及张掖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并可能参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3.3“双碳”目标的融入

张掖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光伏、风电)是“低碳生态产品”供给;对高耗水、高排放产业的限制保护了生态;同时开始关注森林、草原、湿地碳汇的计量监测和价值评估 。

4 张掖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聚焦双碳背景)

4.1 价值核算评估体系不健全

张掖市缺乏统一、科学、可操作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和方法体系,尤其是针对干旱区绿洲、湿地、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的核算困难。在“双碳”关联方面,碳汇计量监测基础薄弱,非林地碳汇方法学应用面临挑战,导致碳汇价值难以量化入市。

4.2 市场化实现机制薄弱

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缺失或功能不全,碳汇交易受全国市场政策波动影响大,本地项目开发能力不足;纵向补偿标准低、覆盖范围有限,横向生态补偿缺乏法律保障和稳定协商平台;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市场发育程度低,碳排放权交易本地企业参与度低。

4.3 产业支撑与价值转化能力不足

生态产业化层次低,生态农业、旅游业停留在初级阶段,精深加工、高端品牌打造不足;“双碳”产业融合度低,新能源产业与本地生态资源协同发展模式探索不足;科技创新支撑弱,在生态修复、资源高效利用、碳汇监测等技术研发和应用不足。

4.4 制度保障与协同机制缺失

缺乏专门的地方性法规或系统性政策体系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部门间协调不畅,政策合力不足;黑河流域跨区域协调成本高,国家层面统筹力度需加强。

4.5“双碳”目标带来的新挑战与机遇

“双碳”目标限制了张掖市传统高耗水、高排放产业发展,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碳汇价值实现路径不明;但同时也带来新定位和机遇,可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新兴产业。

5 构建双碳背景下张掖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夯实基础: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监测体系

积极参与或主导制定适用于张掖市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地方标准,重点突破固碳、水源涵养等调节服务价值量化评估;构建生态资源监测网络,强化碳汇本底调查与动态监测;探索建立张掖市GEP 核算体系并定期发布报告。

5.2 创新驱动:深化市场化交易与补偿机制

激活碳汇市场,储备和开发碳汇项目,探索碳普惠机制,推动碳汇价值纳入生态补偿;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提高纵向补偿标准,推动黑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探索多元化补偿方式;发展权益交易,深化水权改革,探索排污权、用能权交易。

5.3 产业赋能:推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

提升生态农业价值链,发展绿色低碳农业,强化品牌建设;升级生态旅游业,开发生态高端业态,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壮大新能源产业,创新“新能源+”模式,探索绿电交易;培育碳汇经济,发展相关服务产业和金融产品。

5.4 强化制度与科技支撑

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制定专项条例或规划,将生态价值实现纳入考核;建立高效协调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科技创新,设立专项支持研发与示范应用;创新绿色金融,设立专项基金,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5.5 深化区域合作与国家争取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加强与国家战略衔接,争取政策支持;主动沟通下游省区,寻求国家层面在跨省补偿方面的协调 。

6.结论

在“双碳”目标时代背景下,构建张掖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破解其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现绿色崛起的核心路径。张掖市应立足自身战略定位,以科学的价值核算为基础,以市场化和多元补偿机制为突破口,以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为载体,以制度创新和科技支撑为保障,探索特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抓住“双碳”机遇,将林业和草原碳汇以及农业、湿地等碳汇蕴藏的价值开发出来,助力全市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