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 “悲怆”》的艺术风格与演奏技巧
林雅茹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4
引言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悲怆奏鸣曲》就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作为一首经典的钢琴奏鸣曲他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内涵与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悲怆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其在西方音乐史的重要地位,也为演奏者更好的理解音乐的内涵和风格提供了帮助。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点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贝多芬,他的音乐创作集前辈音乐大师的艺术创造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创立了属于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数量众多,涵盖了早起,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有着明显的海顿、莫扎特的风格。这时期的奏鸣曲一般采用四乐章的结构,即在传统三乐章的基础上加上一首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从第八奏鸣“悲怆”起,开始显露了他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后的创作中有的是闪烁着明朗的大自然光辉的作品,赋予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气息,有的是宏伟的英雄性作品。晚年的几首奏鸣曲则更加强了抒情性和沉思内省的性格,在形式结构方面,复调因素,变奏的原则占了主导地位。
贝多芬作为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奏鸣曲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音乐家们常常演奏和研究的经典之作。
二、《悲怆奏鸣曲》的艺术风格分析
《c 小调悲怆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第13 号作品。创作于1798 年至1799 年初,是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1799 年由维也纳的艾德尔社初次出版。它是在贝多芬面临耳聋不断加剧的折磨下创作的,当时的欧洲也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贝多芬通过戏剧性处理,用激情愤慨的个性及其独创的魅力展现了与厄运顽强斗争的形象,表现出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心境。《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结构,通过严密的对位与和声处理,展现了悲怆的情感基调。第二乐章是一首如歌的慢版回旋曲,通过极富表现力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处理,体现了古典时期许多慢版乐章中富有表现力的慢版风格。第三乐章则是一首旋律优美,节奏紧凑的快板回旋曲,充满了活力与激情。
第一乐章快板,c 小调,极缓慢,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篇之初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了古希腊式的悲剧氛围,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慢板,降 A 大调,2/4 拍子,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气氛。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版音乐,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使它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 小调,2/2 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之中带有不稳定的游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情绪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总之,贝多芬在《悲怆奏鸣曲》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特点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来源。
三、《悲怆奏鸣曲》的演奏技巧(触键)以及艺术处理
《悲怆》的触键及音色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处理和表现形式: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主部的第一主题则是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那种感觉,第二主题颇富轻快的流动感。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应该是非常强烈集中轻快的。例如90 小节起,具有切分音形态的主题,再次具有热情的强烈性,弹时集中所有的音,84 小节起又 crese 渐强,突出第一个跳音,114-121 小节是旋律要歌唱性的演奏,126-131小节不要渐慢,最后一个音任意延长。然后TempoI 即再现部,回到早先的速度。
第二乐章是如歌似的慢板,这是充满祈祷气氛的抒情乐章,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P 或pp 记号所要求的,不仅是声音要小,同时又含有“安静”的要素。16 小节最后的三十二分音符,引出第一副题的f 小调,此音不可弹得太短或太锐利,最好是用持续音的感觉弹出。
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方法跟第一乐章类似,也是非常集中轻快的。弹奏时注意开头一小节是弱的三个跳音,然后到第4 小节左手低音的C-B-降A 的旋律线,很容易被忽略,弹奏时要特别注意。到19 小节的fp,由于前面一小节有一拍半的休止空间,这里应弹的很沉。此外从80 小节起,进入降A 大调的第一副题。这里必须弹的很堂皇。
艺术处理:
第一乐章开头的引子,高声部一定要突出,强弱对比要明显,要像主题
所示,弹出极为悲怆的感觉。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激动紧张的情绪,从低音区冲向高音区,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第一乐章从52 小节副部进入第二主题时,带有悲痛的情感。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然后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 E 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 g 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 小调上出现,又在D 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最后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年。2.唯民.《贝多芬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年版。3.杨郁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情感表达探析[J].大观(论坛),2025,(0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