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构建研究
王晶晶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调各学段的有机衔接与递进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系统载体。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各学段目标不连贯、内容碎片化等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有效发挥。因此,探索科学的融入路径,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立德树人在民族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重要职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引导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五个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思想基础。
(二)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重要举措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构建螺旋上升的教育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通过一体化设计能够避免各学段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或断层,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同时,一体化的推进能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让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接受连贯、深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整体育人实效。
(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略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自觉抵制分裂思想和错误言论。大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成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坚定力量。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体系缺乏连贯性
各学段思政课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设定存在脱节现象。小学阶段多侧重于情感启蒙,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对各民族产生亲切感,但未明确与初中阶段的衔接点;初中阶段虽增加了历史事件和民族政策的介绍,但目标设定较为模糊,缺乏与小学阶段的承接和对高中阶段的铺垫;高中阶段强调理论认知,却未能充分考虑初中阶段的基础,导致目标跳跃性较大。这种目标体系的不连贯,使得各学段教育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教育的系统性。
(二)内容体系存在碎片化问题
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在各学段的分布缺乏整体规划,存在碎片化和重复化现象。部分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重复出现,只是简单增加知识点的难度,没有体现出内容的递进性和深度。同时,各学段内容选取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小学阶段内容过于抽象,高中阶段内容又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不高,难以形成深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三)方法体系创新不足
在教育方法上,各学段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小学阶段虽然引入了一些活动教学,但形式较为单一,多以观看视频、讲故事为主;初高中阶段则过度依赖理论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需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影响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构建
(一)构建连贯衔接的目标体系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分学段设定明确且相互衔接的教育目标。小学阶段以情感培育为核心目标,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初步形成对中华民族的亲近感。初中阶段以认知深化为重点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程,增强对民族政策的理解和认同。高中阶段以价值塑造为核心目标,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各学段目标既要体现阶段性特点,又要注重前后衔接,形成层层递进的目标链条,确保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构建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
在内容选取上,坚持系统性与递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形成覆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内容体系。小学阶段以感性认知为主,选取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小故事等内容,通过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初中阶段以理性认知为主,增加中华民族形成史、民族政策法规等内容,帮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高中阶段以理论深化为主,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逻辑等内容,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同时,注重各学段内容的衔接与拓展,避免重复和断层,使内容体系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三)创新多元协同的方法体系
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初中阶段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结合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阶段采用专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热点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探讨,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主动思考,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线上教学资源,通过微课、在线讨论等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目标、内容、方法和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教育实效的发挥。通过构建连贯衔接的目标体系、循序渐进的内容体系、多元协同的方法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这一路径的构建,不仅能够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更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未来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路径,确保教育效果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劲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理”与“路”[J].辽宁民族研究,2025,(02):25-29.
[2]李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03):44-51.
[3]周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新探[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5,45(03):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