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研究
王丽娜
中共景东彝族自治县委党校
1 引言
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与审美情趣。彝族刺绣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图案、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生活风貌与精神追求。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刺绣非遗传承面临诸多困境,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成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刺绣文化的关键所在。
2 系统化教育体系的构建
2.1 职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
在边疆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中,将彝族刺绣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设立彝绣相关专业或方向,构建涵盖刺绣技艺、民族文化、设计创新等多维度的课程体系。例如,楚雄师范学院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打通地方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壁垒,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共建共管共享组织架构,为彝绣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平台。同时,将彝绣技艺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重点行业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2.2 基础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基础教育阶段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时期。在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开展彝族刺绣进校园活动,将刺绣技艺传承作为校外活动课程长期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组织刺绣兴趣小组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刺绣技艺的兴趣,为非遗传承储备潜在人才。此外,将彝族刺绣文化融入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2.3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
建立彝族刺绣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为在职绣娘和非遗传承人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授课,更新传承人的知识结构和技艺水平。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传承人随时随地学习。例如,石林县组织刺绣人才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 行业组织的引领与支持
3.1 行业协会的规范与指导
成立彝族刺绣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刺绣企业和从业者的管理。行业协会通过组织技能竞赛、作品评选等活动,激发传承人的创新热情和竞争意识,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同时,行业协会还承担着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职责,通过参加国内外民族服饰展演、文化交流活动等,提升彝族刺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牟定县依托县彝族刺绣协会,跨区域统筹配置彝绣资源要素,推标准、抓订单、重培训、拓市场、保供给、塑品牌。
3.2 传承人群体的互助与合作
建立传承人互助合作机制,促进传承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成立传承人工作室、合作社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传承人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开展创作和研究活动,提高刺绣作品的质量和艺术价值。此外,传承人还可以通过合作经营的方式,共同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例如,一些地区的绣娘组成合作社,统一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销售产品,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
3.3 专家智库的智力支持
组建彝族刺绣专家智库,汇聚文化学者、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等各方面的专家人才,为非遗传承提供智力支持。专家智库可以开展刺绣文化研究、技艺传承与创新、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工作,为传承人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方案。同时,专家智库还可以参与刺绣教材的编写、培训课程的开发等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
4 政策扶持的精准发力
4.1 财政资金的投入与引导
政府加大对彝族刺绣非遗传承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支持传承人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市场开发等方面。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彝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例如,石林县为刺绣企业、刺绣人才发放创业贷款,支持刺绣人才创业兴业,促进了刺绣产业的快速发展。
4.2 税收政策的优惠与激励
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彝族刺绣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减免。例如,对企业主导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用地需求,可以按照教育用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保障;企业因接收实习生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通过税收政策的激励,降低企业和传承人的经营成本,提高其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
4.3 人才政策的倾斜与保障
出台人才政策,对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给予特殊待遇和保障。例如,建立传承人职称评定制度,对通过彝绣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获取专利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适当补贴和奖励;为传承人提供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建立传承人退出机制,对不履行传承义务的传承人进行动态管理,确保传承人队伍的质量和活力。
5 市场与传承的深度融合
5.1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加强彝族刺绣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知名品牌。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等方式,保护彝族刺绣的知识产权。同时,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开展品牌推广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望谟县广泛开展“布依情”中华布依糠包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锦绣布依”服饰设计大赛等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县内规模较大的刺绣企业参加国家、省、州举办的民族服饰展演活动,拍摄刺绣微电影、纪录片、小视频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提升望谟彝族刺绣的文化魅力。
5.2 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
推动彝族刺绣产业集聚发展,建立刺绣产业园、产业基地等,实现企业、人才、技术、生产、销售、服务向园区集中。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牟定县在彝和园集中建设彝绣产业园,建立民族刺绣、民族乐器、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美食展销街区,吸引众多彝绣企业、非遗传承人入驻园区开店发展,带动从业人员超 400 余人,形成产业园区模式。
5.3 创新设计与市场需求对接
鼓励彝族刺绣传承人开展创新设计,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刺绣产品。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为传承人提供设计灵感和方向。同时,加强与设计师、企业的合作,实现创新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例如,一些刺绣企业与时尚品牌合作,将彝族刺绣元素融入到服装、饰品等产品设计中的同时,保留刺绣的民族特色,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6 结语
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刺绣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体系、行业组织、政策支持和市场融合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通过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为非遗传承提供人才支撑;发挥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规范行业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市场与传承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陈昕渝.基于民族文化的嘉绒藏族刺绣与现代设计融合探究[J].天工,2025,(08):38-40.
[2]周莹.21 世纪以来跨学科视阈下少数民族刺绣艺术文化研究[J].服装学报,2024,9(05):42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