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忧患意识
郭晓玉
长春市一三七中学 130000
引言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忧患意识作为反思现实、预见风险的理性思维,对提升作文的思想深度与现实价值具有关键作用。当前高中作文教学存在重技巧训练、轻思想培育的倾向,学生作文多空谈抒情或套作模板,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忧患思考。这种状况导致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难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思辨能力。因此,探讨高中作文教学中忧患意识的培养路径,对提升作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忧患意识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需求
忧患意识蕴含着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切关怀,培养这种意识能引导学生跳出“小我”视角,关注公共议题与长远发展,在作文中体现责任担当与人文情怀。高中作文教学通过忧患意识培育,能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写作实践,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中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提升作文思想深度的重要途径
思想深度是衡量作文质量的核心标准,忧患意识能推动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思考,避免作文停留在表面描述。具备忧患意识的学生在写作中能敏锐发现现象背后的潜在风险,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使作文内容充实、论证深刻,从根本上提升写作水平,适应高考对思辨能力的考查要求。
二、高中作文教学中忧患意识缺失的表现与成因
(一)教学目标偏差,重形式轻思想
部分教师将作文教学目标局限于结构完整、语言流畅等形式要求,忽视思想内涵的培育,未将忧患意识纳入教学规划。教学中过度强调模板化写作,如“开头点题—中间举例—结尾升华”的固定结构,限制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自主思考,导致作文思想单薄。
(二)写作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作文命题与学生生活脱节,多围绕抽象抒情或虚构情境,缺乏对社会热点、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现实议题的关注。学生缺乏接触与思考现实问题的机会,写作素材依赖陈旧事例,难以形成对现实风险的感知与反思,忧患意识失去培育的土壤。
(三)思维训练缺乏系统性
教学中缺乏对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的系统训练,学生习惯接受现成结论,缺乏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面对现实议题时,学生难以全面分析利弊、预见潜在风险,作文中要么回避问题,要么片面极端,无法体现理性的忧患思考。
(四)评价标准忽视思想内涵
作文评价过度关注语言表达与结构规范,对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的权重不足。评价标准中缺乏对忧患意识、社会思考等维度的明确要求,教师批改时多标注“语言优美”“结构清晰”等表层评价,对思想内容的反馈模糊,难以引导学生重视忧患意识的表达。
三、高中作文教学中忧患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思想培育导向
教师应转变“技巧至上”的教学理念,将忧患意识培育纳入作文教学目标,明确写作不仅是语言表达,更是思想交流与价值表达。在教学中强调“以文载道”,引导学生认识到作文是关注现实、反思问题的载体,通过课堂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意识,让写作回归思想表达的本质。
(二)重构写作内容,引入现实议题资源
围绕社会热点、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科技伦理等具有忧患价值的议题设计作文命题,如“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保护”“网络时代的信息真实性”等,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建立现实议题素材库,收集新闻报道、研究报告、专家评论等资料,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切入点与论据支撑,让学生在写作中有内容可写、有问题可思,从源头培育忧患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思辨能力训练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以现实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辩论等方式分析问题成因与潜在影响。教学中设置辩证思考任务,如“科技进步的便利与风险”,让学生在正反论证中培养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现象描述—风险分析—对策思考”的写作思路,在结构安排中体现忧患意识的逻辑链条,使思考过程清晰呈现。
(四)优化评价体系,关注思想深度维度
构建“语言表达+思想内涵”的多元评价体系,将忧患意识、现实关怀、思辨深度纳入评价指标,明确“观点鲜明、分析全面、反思深刻”等具体标准。评价时注重对作文中现实问题思考的反馈,如“对环境问题的风险分析有现实依据”“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等,通过针对性评语引导学生深化思考。增加思想内涵在评价中的权重,激励学生在写作中主动表达忧患思考。
四、忧患意识培养与写作能力提升的协同策略
(一)将忧患意识融入写作全过程
在审题阶段引导学生挖掘命题中的现实意义,思考潜在问题;立意阶段鼓励确立具有忧患关怀的中心论点;选材阶段指导选用真实、典型的现实素材;论证阶段强调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对策的合理性,使忧患意识贯穿写作各环节,实现思想与表达的统一。
(二)结合阅读教学培育忧患思维
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选取蕴含忧患意识的文本,如关注生态的散文、反思社会的杂文等,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如何表达忧患思考。通过仿写、评论、拓展写作等方式,将阅读中习得的思维方法迁移到写作中,让学生在借鉴中掌握表达忧患意识的技巧,提升思想表达能力。
(三)开展生活化写作实践活动
组织社会观察、环保调查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区、企业、自然保护区等场所,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交流、数据收集等方式,积累鲜活的现实素材,深化对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理解。同时,布置日记、随笔等自由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反思,逐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反思习惯。通过这些生活化实践,将课堂上培养的忧患意识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学生自然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
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忧患意识是提升写作质量与育人实效的重要举措,对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目标偏差、内容脱离现实、评价片面等问题,导致忧患意识培育严重缺失。通过更新教学理念、重构写作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等路径,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这一过程需要将忧患意识融入写作全过程,结合阅读教学与生活化实践,实现思想培育与写作能力的协同提升。未来作文教学应更加重视思想内涵的培育,让学生在写作中关注现实、反思问题,写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韦江.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赋能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新路径与新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25,(16):6-9.
[2]穆丹.高中作文教学:从“要我写”转向“我要写”[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5,(06):9-10.
[3]时越.高中作文教学有效运用教材素材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5,(13):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