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析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

作者

成艳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三中学校 047500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占据关键地位,肩负着培育学生审美、文化底蕴与高尚道德情操的重任。但当下,传统古诗词教学常囿于单一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兴趣缺缺。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多媒体技术凭借丰富多样的呈现形式,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新契机。

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合的现状分析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呈现出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局面。一方面,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课堂中已广泛铺开,不少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创新教学方式,为古诗词课堂注入活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深度融合进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有限,技术操作不够熟练,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学时,多媒体运用常流于形式,对古诗词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实现技术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此外,学生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自主学习、思考能力受到影响,在脱离多媒体辅助时,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大打折扣。这些困境制约着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深度开发多媒体资源

在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深度开发多媒体资源是关键一环。教师要以敏锐的视角,充分挖掘各类多媒体元素与古诗词的契合点。将精美的图片与古诗词搭配,如展现《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日盛景,用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诗词描绘的美景,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音频的融入也别具魅力,选取悠扬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配合名家朗诵,让学生在韵律中体会诗词的节奏与情感,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对话。视频资源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制作或搜集相关短视频,动态呈现诗词故事、创作背景等,使抽象的文字变得鲜活生动。此外,网络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师要善于筛选、整合优质网络素材,如古诗词解读的优质博主视频、在线诗词数据库等,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为古诗词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里,创新教学方式是重要突破口。情境教学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能营造逼真的诗词情境。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展示枯藤、老树、昏鸦等图片,搭配萧瑟的风声与悠远的古筝曲,将学生带入孤寂凄凉的氛围,使其深切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感受古诗词独特魅力。互动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搭建互动桥梁。组织线上诗词朗诵比赛,学生录制朗诵视频上传,通过投票评选出优胜者;开展诗词接龙游戏,利用多媒体软件随机抽取诗词上句,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接出下句,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让课堂充满活力。任务驱动环节,设置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媒体资源为某首古诗词制作创意短视频,涵盖诗词解读、意境呈现等内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需自主探究诗词内涵,培养了探究能力,同时多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深度融合,让学习更具趣味性与实效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核心目标之一。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搭建自主探究平台,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以图文并茂、音频视频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鼓励他们从中发现问题,如诗词中某意象的特殊含义、诗人情感的转变线索等。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深入探究,通过在线诗词论坛、学术数据库等,收集不同观点和解读,拓宽思维视野。在合作交流环节,多媒体技术可打破时空限制,组织线上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问题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发现与思考,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古诗词的理解。教师则通过多媒体监控讨论进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评。这种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这一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以丰富多元的形式呈现古诗词魅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与文化等综合素质。但实现深度融合并非一蹴而就,教师需紧跟教育潮流,在实践中持续探索创新。所提出的实践策略,从资源开发到教学方式创新,再到学生能力培养,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注入新活力,助力教学质量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凤仙.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青海教育,2017(Z1):42-43.

[2]罗笑.运用信息技术疏通古诗词文字障碍教学研究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