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泸溪县白沙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索

作者

张春林

泸溪县白沙小学 416100

“双减”政策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体系的重构指明了方向,强调要通过丰富课后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中体育课后服务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抓手,其创新实践尤为关键。然而,当前部分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仍存在活动形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学生参与度不均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此背景下,立足“双减”政策要求,结合民族体育文化特色与学校“健康育人”理念,以“兴趣导向、资源联动、多元评价”为原则,探索构建体育课后服务的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多元化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还推动体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这一创新模式的实践路径与成效,为同类学校优化体育课后服务提供参考借鉴。

一、乡土化课程:非遗体育焕发时代活力

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创新的双重需求下,以非遗体育为切入点,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教育、运动承载传承”的乡土化课程发展之路,为民族地区体育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范式。

(一)文化解码:非遗技艺的课程转化逻辑

学校立足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筛选苗拳、摆手舞、高脚马等兼具健身价值与文化符号意义的非遗项目,构建“传统动作—现代元素—教育场景”的三阶转化模型。例如,将苗拳中“弓步冲拳”的攻防意蕴提炼为力量训练模块,结合搏击操节奏创编《苗山少年》表演项目,既保留武术精髓,又符合儿童运动认知规律。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移植,而是通过动作解构、文化阐释、场景重构,使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教育资源。

(二)空间重构:自然环境的运动场域创新

依托湘西山地、溪流等地理特征,学校突破标准化运动场限制,开发“丛林接力赛”“溪边定向越野”等特色项目,将梯田、竹林转化为天然训练场。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场地建设成本,更让学生在运动中感知地形特征、气候规律等乡土知识,实现“体教融合”向“体教文旅融合”的延伸。数据显示,参与户外非遗体育课程的学生,其地理认知能力较传统体育班提升 23% 。

实践表明,非遗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强健体魄,更在于通过身体实践重构文化记忆,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活”起来、传下去。

二、分层化供给:精准匹配学生成长需求

学生年龄跨度从6 岁至12 岁,运动基础参差不齐,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陪伴甚至存在运动技能发展滞后现象。针对这一现实,构建“基础 + 拓展 + 竞技”三级分层课程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低年级以“趣味体能”为切入点,将民族游戏与运动启蒙深度融合。体育教师把传统竹竿舞改编成“跳格子挑战赛”,学生在开合的竹竿间跳跃,既锻炼协调性又感受节奏之美;苗家绣球则被设计为“投掷靶心游戏”,通过调整距离和靶盘大小实现难度分级。中年级聚焦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依托湘西梯田、苗寨等地理特色,开发“梯田运球接力赛”

——学生需在狭窄田埂上控球前进,既考验球技又培养平衡感;“苗寨攻防战”则将军事化策略融入篮球训练,要求队伍通过战术配合突破“寨门”防守。高年级引入武术、跆拳道等竞技项目,组建校队参加县级联赛。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学校推出“运动陪伴计划”,为每位留守儿童匹配“运动导师”,通过课后加练、赛事观摩等方式补齐技能短板。

三、协同化共育:家校社资源深度整合

地处武陵山区,学校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且留守儿童占比高,家庭运动指导长期缺位。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学校创新构建“1+N”家校社协同机制,以“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会参与”为核心,推动课后服务从“校内托管”向“全域育人”升级。

在家庭层面,学校以体育教师为纽带,实施“1 名教师对接 N 个家庭”的精准指导模式。通过发放“亲子游戏包”、发起“运动打卡挑战”等低门槛活动,激发家长参与热情。例如,教师设计“云端亲子运动会”,鼓励家长利用农具、生活用品改造运动器材,与孩子共同完成“家庭跳绳接力”“苗家背篓投球”等特色项目。这些活动既融入了苗族、土家族文化元素,又兼顾了山区家庭的实际条件,让运动成为亲子互动的新方式。

在社会层面,学校积极整合非遗传承机构、社区组织等资源,拓展育人空间。与县非遗保护中心、苗族武术协会合作,邀请传承人定期入校教授苗拳、摆手舞等传统体育项目;联合村委会将闲置晒谷场、空地改造为“社区运动角”,配备简易器材,为住校生提供周末运动场所。这种“校门打开、资源进来”的模式,有效弥补了学校场地和师资的不足。

如今,家校社协同共育已成为湘西山区教育的新常态,学生在家庭中享受亲子运动的温暖,在社会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实现了“处处可运动、时时能成长”的育人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体育课后服务创新模式成效显著。乡土化课程深挖非遗体育价值,让传统文化借运动传承;分层化供给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助力每个孩子成长;协同化共育整合家校社资源,实现全域育人。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更在文化传承、情感培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功实践为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推动体育教育向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虞代明.践行“双减”使命促进高质量发展——“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J].天津教育,2025,(04):83-85.

[2]单迪,王凤强.“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行与思[J].体育视野,2024,(2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