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调研报告
刘君
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 05000
一、引言
随著网际网络的盛行,初中学生参加线上社群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加。网络社群为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的身份问题。自我认同是个人对自身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作用的认识。在网络社群中,初中学生的身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建立一个虚拟的身份,以及网络社群的匿名性。因此,掌握初中学生网络社群身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是指导初中学生健康利用网络的关键。
二、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调研方法
(一)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设计包括基本信息、网络社群使用情况、身份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等部分。问卷通过线上平台发放,共收集有效问卷 800 份,覆盖不同地区的初中生。
为了深入了解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的具体情况,研究团队选取了部分问卷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行为、感受和认知展开,访谈采用半结构化形式,确保获取全面且深入的信息。
三、调研结果
(一)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现状
研究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身份认同具有显著的双重性特征;很多初中生在虚拟世界里故意塑造了与现实完全不同的人格,这就造成了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与心理状态的矛盾[1]。
同时,由于网络社群的流动性特征,超过四成以上的初中生认为自己在社群中的角色定位困难,经常在不同社群之间转换,缺乏稳定的自我认知框架。这种身份的模糊性,使其在网络社交活动中容易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
(二)影响因素
网络匿名性给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身份实验空间,但同时也削弱了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数据表明,在类似于游戏、短视频这样的娱乐社群 份的 率比学习社群高出 3 倍。研究结果显示,在网络上,同侪压力是影响认同建构的重要因素 承认因受到 「赞」与「关注」而改变其网络言行[4]。不同的社群形成差异化的身份建构机制,兴趣社群身份最稳定,社交平台身份流动性最强。
(三)学习、生活方面的影响
持续的身份管理耗费了学生相当多的认知资源,近三成的学生报告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下降。从心理层面看,虚拟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初中生自我认同危机,部分初中生产生社交退缩、情绪低落等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该效应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更易受到网络评论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多地表现出失控的倾向。
四、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提升策略建议(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教育是提升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应将网络素养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系统性地教授网络社群运作机制、信息传播规律以及网络安全知识。课程设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的危害。可以邀请网络安全专家进校园,用真实案例展示不当网络行为造成的后果[2]。
同时,要创新教学形式,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网络社交礼仪和自我保护技能。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班会,讨论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学校还可以开发网络素养微课程,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相关知识。这些措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网络认知水平,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使其在网络社群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二)促进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融合
帮助初中生实现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在班级网络社群中发起真实话题讨论,鼓励学生用真实身份表达观点,避免过度美化或伪装网络形象。学校要创造更多线下展示平台,如才艺表演、读书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将网络兴趣延伸到现实生活。心理辅导室可以开展自我认知工作坊,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探索真实的自我[3]。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氛围,减少学生因现实压力而逃避到虚拟世界的倾向。同时,可以组织社群服务、户外拓展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互动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身份只是现实身份的延伸,而非替代品,从而建立更加健康的身份认同。
(三)家校社协同合作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使用行为,与孩子约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建议家长定期与孩子交流网络体验,了解其参与的社群类型和交友情况,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简单粗暴的干涉。学校要建立网络使用指导制度,通过家长学校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心理教师可以开设专题工作坊,帮助家长掌握识别网络成瘾迹象的技巧[5]。
社群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组织青少年俱乐部、兴趣小组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公共文化场所应增加适合青少年的社交空间和活动项目。政府部门可以牵头建立区域性的青少年网络行为监测与指导平台,为家校提供专业支持。只有形成多方联动的育人网络,才能为初中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形成积极的网络社群身份认同。
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身份认同问题比较突出,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通过强化网络素养教育,推进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的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作,能够为初中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社群身份,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今后,还需要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并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促进初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英.中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D].南充:西华师范初中,2016,1(4).
[2] 王英,成云.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网络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28(12):125132.
[3] 候柯,邹泓,刘艳,等.同伴团体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15(5):259267.
[4] 吴晓玮,周宁,葛明贵.初中生同伴交往现状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初中学报,2011,15(10):4750.
[5] 唐文清,钟阳,张敏强,等.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中学生班级友谊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研究,2014,1(10):4250.
以下是针对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的问卷调查表设计。问卷包括基本信息、网络社群使用情况、身份认同现状、影响因素及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等部分。
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调研问卷
尊敬的同学: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初中生网络社群身份认同的调研,旨在了解初中生在网络社群中的使用情况和身份认同现状。您的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本问卷为匿名填写,所有信息将仅用于学术研究。
基本信息
1. 性别:
[ ] 男
[ ] 女
[ ] 不愿透露
2. 年龄:
[ ] 12-13 岁
[ ] 14-15 岁
[ ] 16-17 岁
3. 年级:
[ ] 初一
[ ] 初二
[ ] 初三
4. 学校类型:[ ] 公立学校[ ] 私立学校[ ] 国际学校
5. 家庭所在地:
[ ] 城市
[ ] 城镇
[ ] 农村
网络社群使用情况
6. 您通常使用哪些网络社群平台?(可多选)
[ ] 微信
[ ] 微博
[ ] 抖音
[ ] B 站
[ ] 其他(请注明)
7. 您每天大约花费多少时间在网络社群上?
[ ] 少于 1 小时[ ] 12 小时[ ] 23 小时[ ] 3 小时以上
8. 您在网络社群中最常进行的活动是?(可多选)
[ ] 聊天交友
[ ] 分享生活
[ ] 学习交流
[ ] 游戏娱乐
[ ] 观看视频
[ ] 其他(请注明)
身份认同现状
9. 您在网络社群中是否有特定的身份或昵称?
[ ] 是
[ ] 否
10. 您是否认为自己在网络社群中的身份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有所不同?
[ ] 是
[ ] 否
11. 您在网络社群中的身份认同对您的自我感觉有何影响?
[ ] 非常积极[ ] 有些积极[ ] 没有影响[ ] 有些消极[ ] 非常消极
影响因素
12. 您认为哪些因素影响了您在网络社群中的身份认同?(可多选)
[ ] 家庭背景
[ ] 学校环境
[ ] 朋友影响
[ ] 网络文化
[ ] 个人兴趣
[ ] 其他(请注明)
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13. 您认为网络社群对您的学习有何影响?
[ ] 非常积极[ ] 有些积极[ ] 没有影响[ ] 有些消极[ ] 非常消极
14. 您认为网络社群对您的社交生活有何影响?
[ ] 非常积极[ ] 有些积极[ ] 没有影响[ ] 有些消极[ ] 非常消极
15. 您是否有过因为网络社群而感到压力或困扰的经历?
[ ] 是
[ ] 否
16. 如果有,您通常是如何处理这些压力或困扰的?(可多选)
[ ] 与朋友或家人交流
[ ] 自己调整心态
[ ] 减少使用网络社群的时间
[ ] 寻求专业帮助
[ ] 其他(请注明)
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参与我们的调研。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请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