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患者安全文化在医疗机构中的现状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刘宇晗 周梦实 朱曾馨 蔡璟言 孙敏萱

上海健康医学院

一、引言

患者安全文化(Patient Safety Culture, PSC)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医疗机构中全体员工对患者安全的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随着现代医疗体系的日趋复杂,使得患者安全文化建设成为全球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 1/10 住院患者经历可预防的不良事件[1]。在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 2022 年发布的《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年度报告》指出,三级医院报告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1.42% ,其中 50% 以上为可预防事件[2]。如何通过建设积极的患者安全文化,预防和减少此类事件,是医疗机构亟需面对的现实问题。

本文以我国部分地区医疗机构为样本,评估当前患者安全文化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系统性提升策略,为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质量与患者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PSC 研究起步较早,AHRQ(美国卫生研究与质量署)自2004年起推出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调查问卷(HSOPSC),成为国际通用评估工具[3]。研究表明,积极的PSC 能显著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提高医护人员主动报告意识[4]。

国内相关研究近十年逐步兴起。李晓燕等(2019)在全国18 家医院开展PSC 问卷调查,发现医护人员对“无责环境”和“管理层支持”得分最低[5]。张敏(2021)研究指出,不同医院等级和岗位医护人员对PSC 维度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基层医护人员在“沟通开放性”和“错误反馈机制”方面评分偏低[6]。此外,近年有学者关注护士群体在 PSC 建设中的作用,提出“护士参与程度是PSC 的重要前提条件”[7]。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问卷调查法,结合AHRQ 修订版的 HSOPSC 问卷中文版,对某省 5 家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共计 620 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7 份,有效回收率为 96.3% 。问卷共涵盖12 个维度,包括:管理层对患者安全的支持;医疗差错反馈与学习机制;团队合作氛围;无责环境;工作量与疲劳管理等

此外,研究还对2023 年度该5 家医院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进行归类分析,以验证PSC 评分与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使用SPSS 26.0 软件处理数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PSC 整体评分偏低

以满分5 分计,597 份问卷的总体PSC 平均得分为3.28 分。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为“团队合作氛围”,最低为“无责环境”,见下表:

该结果与王磊(2022)在河北地区调查的PSC 平均分基本一致[8],反映出我国医院在患者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在容错氛围与管理制度支持上尚需改进。

(二)PSC 得分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性显著

通过对比2023 年5 家医院的PSC 评分与同期不良事件报告率发现,PSC 得分排名前三的医院,不良事件平均发生率为 1.08% 而得分靠后的两家医院则高达 1.61% ,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PSC 水平越高,医疗机构越有可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与反馈机制,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五、问题分析

1. 缺乏制度性激励机制

多数受访者反映,目前医院在医疗差错报告方面“重追责、轻激励”,导致部分医护人员隐瞒差错。正如倪峰等(2020)指出,“当前医院对差错上报的容忍机制严重缺失”[9]。

2. 管理层重视不足

尽管部分医院设有安全管理委员会,但受访者普遍认为“管理层关注停留在口头”。约 47.2% 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受过专门的患者安全培训”,这与国际机构提出的“安全文化需自上而下推动”理念不符[10]。

3. 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过重

护士特别是夜班护士在工作量、值班频率及心理负荷方面问题严重,导致其在“疲劳管理”和“团队支持”维度得分较低。

六、提升策略研究

1. 建立“鼓励上报”的制度文化

医院应构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理念的医疗差错上报机制,对非恶意差错实施匿名、不追责的激励性反馈,推动从“惩罚文化”向“改进文化”转变。可借鉴美英等国“Near Miss”上报机制,通过系统分析潜在风险点,实现前移防控。

2. 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体系

应建立分层次、全覆盖的培训制度,提升医护人员的安全素养。特别是针对年轻医生与护士群体,需开展模拟演练、案例讨论、跨学科互动等多样化教学形式,让“安全第一”的理念真正落地。

3. 激励管理层承担安全文化领导责任

管理者应主动参与安全巡视、公开差错复盘会议,并设立“患者安全激励基金”,鼓励一线员工参与质量改善项目。定期组织“安全文化月”活动,形成常态化宣传氛围。

七、结语

从实证结果来看,患者安全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医护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还能在根本上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优化服务流程与患者体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岗位医护人员对患者安全文化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临床一线护士承受着更高的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极易成为安全漏洞的高风险环节。这提示我们,患者安全文化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而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科室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与改进措施。

总而言之,构建积极、成熟的患者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管理变革、技术赋能与文化引导的共同推动。唯有在全员参与、持续学习、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医疗、质量医疗、人本医疗”的战略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高效、温暖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WHO. “Patient Safety: Making health care saf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医疗质量安全年度报告 2022⟩⟩ 》.

[3]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Hospital Survey on Patient Safety Culture.” AHRQ, 2023.

[4] Nieva V, Sorra J. “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 a tool for improving patient safety in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 Quality & Safety in HealthCare, 2003.

[5] 李晓燕, 郝吉光. “我国医院患者安全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中国医院管理, 2019, 39(1): 23-25.

[6] 张敏. “患者安全文化在不同级别医院的比较分析.”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 28(6): 45-48.

[7] 王洁. “护士在患者安全文化构建中的作用研究.” 护理研究, 2020,34(4): 56-59.

[8] 王磊. “河北省部分医院患者安全文化评估与对策研究.” 中国医院,2022, 26(2): 35-39.

[9] 倪峰, 李一凡. “医疗差错报告机制建设中的激励机制缺失问题分析.” 卫生软科学, 2020(4): 79-82.

[10] Leape LL, Berwick DM. “Five years after To Err Is Human: What have we learned?” JAMA,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