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化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作者

王晓

绵阳师范学院 621000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审计模式,数智化审计以高效精准成为提升质量、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保障经济安全等方面作用凸显。新文科倡导学科交叉与科技融合,与数智化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契合。探索其培养路径,既是满足行业转型需求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审计学专业教改、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数智化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数智化审计学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面临着多方面的考验。一是培养目标模糊,未结合新文科理念与行业趋势,对数智技能和跨学科知识要求不明确,导致课程与教学缺乏导向,学生难以满足行业精准需求。二是课程体系不合理,传统审计课程占比大,数智化课程少而散,学科融合不足,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知识框架。三是实践教学薄弱,多为模拟案例,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前沿工具实操经验,适应岗位能力弱。四是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式为主,信息技术运用不足,案例与项目教学效果欠佳。五是师资队伍不匹配,传统审计教师缺少数智技能,信息技术背景教师对审计业务不熟,且培训交流少,知识更新慢。六是实践平台建设滞后,校企合作松散,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制约实践教学质量。

二、数智化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数智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业务数据激增,传统审计难以应对,行业急需掌握数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以大数据挖掘风险、AI 自动化流程、区块链保障数据真实,而此类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培养迫在眉睫。新文科建设为高校审计学专业带来机遇,若固守传统模式,将削弱毕业生竞争力。推进数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可优化课程、强化实践、提升师资素养,增强专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审计是国家治理重要部分,数智化能提升监督广度与深度,实时监测经济活动。培养相关人才,可提高审计效能,服务国家经济战略,保障经济安全稳定。

三、数智化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更新培养理念

高校应紧密围绕新文科建设要求与审计行业数智化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制定精准、明确的数智化审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掌握的审计学、数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具备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以及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与职业发展方向。

树立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强调审计学与信息技术、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注重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真实项目、实习实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整合审计学、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知识,设五大模块:基础课程含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涵盖审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等;数智化技术课程教授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实践课程通过模拟实验、企业实习强化实操;拓展课程涉审计前沿、案例分析等拓宽视野。

课程内容注重数智技术与审计业务融合,如财务审计引入大数据工具分析风险,信息系统审计结合案例讲解区块链应用,并及时更新行业政策与案例。同时,全程融入思政教育,挖掘职业道德等元素,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

(三)搭建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与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务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务部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实践项目,安排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工作;高校为实务部门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培训服务,促进双方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投入,打造集审计模拟实验室、大数据分析实验室、智能审计实验室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配备先进的审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信息系统等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开发基于真实业务场景的实践教学项目与案例库,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提高数智化审计技能。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定期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学生的实习表现、实践教学效果等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翻转课堂及小组合作等多元方法,选取典型数智化审计案例引导分析,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锻炼协作创新能力,通过翻转课堂提升效率,借小组任务培养团队精神。运用大数据平台、智能教学系统及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模式,提供审计数据供实操,实现个性化指导与过程监控,创设逼真场景增强学习体验。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兼顾学习过程、知识掌握、实践与创新能力,增加课堂表现、项目实践等评价比重,纳入学生自评与互评,促进全面提升。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通过内培外引优化师资结构。对内加强审计教师数智化技术培训,鼓励参与学术交流、企业实践以提升素养;对外引进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组建审计与数智技术融合的师资团队。定期组织数智化审计培训进修,邀请行业专家讲座,支持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跟踪前沿动态,提升科研与教学能力。健全激励机制,表彰奖励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实践教学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鼓励开展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四、数智化审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案例分析

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推进审计学专业数智化转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依托信息技术、管理学等学科优势,以培养适应行业数智化需求人才为目标开展实践。

该专业制定数智化审计特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强化大数据审计、审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等数智课程,构建“审计+信息技术+数据分析”跨学科体系,设审计综合实训等实践课程。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与翻转课堂结合模式,引入真实案例,组织实际项目实践,融合线上线下教学。通过培训、企业实践及引进人才优化师资,数智背景或实践经验教师占比超50%,并共建11 个实践基地,建校内智能审计实验室。

该专业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 90% ,多进入政企从事数智审计;学生竞赛成绩优异,专业影响力扩大,吸引了优质生源。

五、结语

新文科背景下,数智化审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审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审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搭建实践平台等一系列举措,能够有效提升数智化审计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审计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实践案例的验证

参考文献:

[1]郑水金,郑全军,王大山.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审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2,(10):14-17.DOI:10.16292/j.cnki.issn1009-6345.2022.10.012.

[2] 代彬,聂军.“国际化+数智化”背景下高校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98-101.DOI:10.16681/j.cnki.wcqe.202220027.

[3]刘艳娇.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教育论坛,2024,6(4):

[4]水会莉,熊子萍,程晓娟.人工智能时代审计人才培养框架探究[J].中国 注册会计师,2025,(05):65-69.DOI:10.16292/j.cnki.issn1009-6345.2025.05.003.

[5]杨飞.基于“产教研融合”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聚焦 OBE 理念[J].财讯,2025,(11):173-176.DOI:10.16144/j.cnki.issn1002-8072.2025.11.021

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字经济时代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审计学专业师资培训实践”(2409205809);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四期“新文科背景下数智化审计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24091471302);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第四期“数字经济下基于“双碳”目标的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2024102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