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提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现状
谢菁华
上海市徐汇中学
摘要:初中生小A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及缺乏情绪调节能力,出现无理取闹行为。疫情期间家庭宠爱加剧了这一问题,导致他在面对压力时采取自残和过度反应的方式吸引注意力。事件发生后,老师通过耐心交谈平复他的情绪,并联合家长共同处理问题。同时提出建议,学校应加强德育教育,提供情绪管理课程;家长需树立家规,适度引导孩子;社会应提供正面榜样和教育资源。最后,小A的改变是教育工作和家校联动的成功,也强调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持续关注和满足。
关键词:情绪调节;情绪控制;家校联动;
在初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存在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正常的初中生活,面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无法遵守。鉴于之前3年疫情的影响导致他们对学校的敬畏感和威严感不再恐惧,再加上在家庭里父母的“百般容忍和无线宠爱”,造就了在初中阶段起始年级的无理取闹的行为。
一、事件发生起因及背后问题剖析
(一)事情发生起因
在起始年级的新学期,小A同学的作业没有交全,老师将其喊到教室外面来询问缘由,小A将原因归根于作业备忘录上没有记完整,也就是课代表没有将作业写完整。导致口头作业和默认作业没有及时完成并带来学校。本身作业交不全和忘记做完整是学习阶段经常性发生的问题,我们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弥补上就可。问题的关键是,小A同学选择了无理取闹的方式来试图博得老师的同情和“手下留情”以此来解决事情。现在回想事情发生的经过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小A同学拿下教室外面展示牌上的图钉,他的右手握住大半部分图钉留下图钉尖尖的头开始戳自己的手背,这时他的眼神扫描着老师,那是一副你快关注我,我在自残的求安慰表情。老师关注到后发现他在打量老师的态度和做法,试图试探底线。老师收走了图钉,并看了一眼他的左手背没有任何伤痕,并没有对此退缩中断解决此事。但,紧接着,小A同学看这种行为无法撼动老师的处理态度,他选择了头撞教室外墙,边撞边哭边喊“我就不应该来上学...我就不应该来上学...”彼时正值早读的时间,他的哭喊声贯彻了整个楼层。起初,在看到这一幕时老师很紧张,毕竟伤害自己对他本身健康是不利的,但看到他的力度不大同时他那似有似无的求安慰的眼神又传来信号告诉老师“我在做戏给你看,你还不配合我表演?”。表面无动于衷是老师给与他的处理方式,渐渐地,他停下来了,因为他发现无法通过这种自残行为威胁老师。
因为一件很微小的没带作业的事情,小A同学将问题转化成自身情绪控制不佳的严重行为问题。比如后面在小A同学身上还发生过几件无法控制自我情绪的事情。在某节课上看到了一页PPT无意中戳中了他的笑点,他便一直笑,一直到影响老师上课,再到与老师当堂对峙,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笑意,还是一直在笑。
(二)原因分析
简单分析一下小A同学,男,家里爸爸妈妈姐姐和爷爷。妈妈中年得子在小学阶段之前与小A分开生活,小A幼儿时期的生活起居由外婆照料。所以在平时生活能让步就不做进一步要求,以小A诉求为主,在家手机不离手打游戏做账号,也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那种性格。所以导致小A同学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缺乏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他没有学会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而是选择了自残和过度反应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力。
小A的家庭环境可能在无意中助长了他的任性和依赖性。由于母亲中年得子,可能在情感上对小A有过度的宠爱和保护,导致他在遇到困难时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再加上,小A在家中是第二个孩子,上有姐姐,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可能使他习惯于以较为激烈的方式获取关注和资源。而其家长虽然对学生学习上有要求,但对于行为规范却不是很重视,更注重的是说教式的教育和沟通,导致小A无法真正理解和内化应有的行为准则。
二、事情处理方式及建议
(三)处理结果
事情发生之后,班主任老师首先在现场确保他不会真的伤害到自己,其次让小A先别激动,接着请他坐到办公室平静一下自己的心情,同时请年级组长与其耐心交谈,平复他的情绪,告知他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并尝试让他说出自己的心声和“委屈”。等到小A觉得自己可以去上课了便去教室,并不再在教室里提及他“自残”的事。一方面避免伤害到小A自尊心,另一方面避免其余同学会有样学样。随后,联系小A同学的家长一起来到学校,将开学到现在的表现陈述给他们听,让他们自行判断。与此同时,邀请年级组长一同出面突出对该生的关注和重视。这件事情之后,也让我认识到一件事,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的过激行为会很常见,如果以后再出现此类事件那我们要学会处理这种突发状况,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及时上报,及时止损。
(四)建议
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对行为准则有偏差的学生的行为和学业表现设定合理的期望。同时,应当加强德育教育,将行为规范和社交技能的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中并且做到持续关注和小结。对于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应当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学业表现。我们甚至提供情绪管理的课程或活动,帮助学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同时,班主任和导师可以与小A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建立更健康的应对机制。
对于家长而言,需要意识到孩子的行为问题并承担起教育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教育小A学会自我控制和遵守社会规范。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接待等形式,向家长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鼓励家长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规范和引导。家长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如榜样示范、情感体验、互动讨论等,帮助小A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家庭教育的努力不足以解决问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为家庭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社会应当提供更多正面的榜样和教育资源,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监管,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
综上所述,小A同学的行为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提供一个全面支持和正向引导的环境,帮助他建立起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和行为规范。
三、事后有效反思
事后,我又仔细分析这件事情,基于他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他的“不受控制”行为怎么会发生,而且无意识地就能发生。最后,我还是将原因归结于他的情绪调节机制的不完全。小A可能没有学会适当的情绪调节和应对策略。面对压力或挫折时,他可能不知道如何以健康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因此采取极端的行为来吸引注意力和寻求帮助。家庭环境中的过度宠爱和缺乏规范可能导致小A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出现过激反应。此外,小A可能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如冲突解决、同理心和有效沟通。这可能导致他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中感到挫败和无助。
而现在,作为班主任看到小A同学在行为和学业上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并且能够承担起小队长的责任。小A的改变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教育工作和家校联动的成功。见证他的成长和进步是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骄傲的部分。同时,这也告诉我们在教育时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投入热情和努力,耐心和关怀对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面对小A情绪不受控会做出过激行为时,我们确实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以便更有效地支持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问题在于,一个貌似已经“转型”的学生,我们仍然需要持续关注他的成长,确保他能够继续保持和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总之,小A同学的积极变化会给作为班主任的我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和动力,同时也强化了我对教育重要性的信念和承诺。
参考文献
林秋容. 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C]//山西省中大教育研究院.第八届创新教育学术会议论文集-学生培养篇.[出版者不详],2023:3.
熊圆梦. 后疫情时代初中生自我管理能力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