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化进程中建筑施工对环境影响及生态修复策略

作者

李威

身份证:210321198310265033

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推动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建筑施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也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可能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深入研究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探索有效的生态修复策略,对于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的措施减轻建筑施工的环境负荷,及时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能够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居民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空间。

1、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1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显著影响。施工中的土方开挖、物料运输、搅拌等环节会产生大量扬尘,这些扬尘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如 PM10 和 PM2.5,它们不仅会降低空气质量,还会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损害。此外,施工机械运行时会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在空气中积累,可能引发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大气污染的程度。同时,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某些建筑材料,如油漆、胶水等,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1.2 对水环境的影响

建筑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污水排放和水土流失两个方面。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水,如混凝土养护废水、机械设备清洗废水等,这些废水中含有泥沙、油污、化学添加剂等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体浑浊、水质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另外,施工场地的土方开挖和填筑会破坏地表植被,使土壤失去保护,在降雨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水体,造成河道淤积,降低水体的调蓄能力和自净能力。

1.3 对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建筑施工会对土壤结构和质量造成破坏。施工过程中的碾压、挖掘等作业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板结、透气性变差,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同时,施工过程中泄漏的油料、化学物质等会污染土壤,导致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土壤的生产力。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建筑施工会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动植物的栖息地,导致物种数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振动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也会迫使一些野生动物迁移,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2、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

2.1 修复技术的局限性

当前用于建筑施工后生态修复的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对于一些复杂的生态受损情况,现有的修复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例如,对于受多种污染物复合污染的土壤,单一的修复技术往往无法彻底清除污染物,需要多种技术联合使用,但联合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且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较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下,修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广泛推广应用。

2.2 管理机制的不完善

生态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完善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但目前相关的管理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建筑施工前,对施工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评估不够全面、深入,导致生态修复工作缺乏科学的依据和规划。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破坏的监管力度不足,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追求进度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生态破坏问题进一步加剧。在生态修复阶段,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修复工作落实不到位,修复效果难以保证。

2.3 公众参与度不高

公众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公众对建筑施工环境影响及生态修复的认识不足,参与度较低。许多公众对建筑施工造成的环境问题了解不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缺乏参与生态修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和平台,公众难以参与到生态修复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3、生态修复策略

3.1 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从源头上减轻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施工场地应设置围挡,对裸露的土方进行覆盖或洒水降尘,运输车辆要加盖篷布,减少扬尘的产生。对于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达标排放。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施工场地应建设沉淀池,对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回用或排放,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合理规划施工场地的排水系统,避免污水直接流入周边水体。

3.2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针对不同的生态受损类型,应采用相应的修复技术。对于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采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等技术。物理修复包括土壤深耕、换土等方法,能够快速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化学修复是通过添加化学试剂与污染物发生反应,降低污染物的毒性;生物修复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作用降解或吸收污染物,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的特点。在植被恢复方面,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进行种植,恢复地表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受损的水体,可以采用水体净化技术,如人工湿地、生物浮床等,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水质,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3.3 完善管理与公众参与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障生态修复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应加强建筑施工前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并将其纳入施工计划中。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同时,明确生态修复的责任主体,确保修复工作落到实处。在公众参与方面,应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平台,鼓励公众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监督和举报,让公众参与到生态修复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良好局面。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大气、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领域,这些影响不仅制约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也不利于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当前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着技术局限性、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公众参与 度 高等挑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应用先进的修复技术、完善管理与公众参与机制等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建筑施工的环境破坏,并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韩健, 张传海. 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发展策略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 6 (13):174-175+181.

[2]蒋汭含. 城市化对城市气象环境影响的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5, 6 (08): 30-31+34.

[3]郭伟. 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A] 2024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智慧建筑与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三)[C].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杂志社有限公司, 2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