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审美意向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角度浅谈中西方音乐交流

作者

林庆华 赵哲男

东北石油大学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音乐的审美意向出发,探讨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在中西方音乐交流中的重要性。通过对中西方音乐审美特征的分析,阐述了民族性在音乐中的表现以及世界性的音乐审美追求。进一步探讨了中西方音乐交流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强调在交流中应保持民族特色,同时吸收世界音乐的优秀元素,以促进中西方音乐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中西方音乐;审美意向;民族性;世界性

音乐作为一种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中西方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意向和风格特点。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频繁。从审美意向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角度探讨中西方音乐交流,对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促进中西方音乐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审美特征的比较

(一)中国音乐的审美特征

首先,中国音乐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空灵悠远的审美境界。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表达深邃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中国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就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灵动的节奏,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意境。[1]其次,中国音乐以旋律为主要表现手段,强调旋律的线性之美丽。这与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复调的立体结构不同,中国音乐更注重旋律的单线条发展,具有独特的线性之美。同时,中国音乐表达情感通常是较为内敛的含蓄之美。中国音乐家常通过旋律和演奏技巧,与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结合,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比如古曲《梅花三弄》以梅花为主题,通过反复演奏的旋律,表达了梅花高洁的品质,同时同样也蕴含了文人墨客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二)西方音乐的审美特征

与中国音乐不同,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和复调的运用,追求音乐的立体效果。通过不同声部的交织呼应,以及和声的变化,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立体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和声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其宏大的气势和强烈的节奏感,像听众展现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壮丽场景。[1]

西方音乐具有情感之美和理性之美,不仅强调情感的表达,追求强烈的情感冲击,还在创作和演奏中注重理性的分析和技巧的运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感,给人以深刻的情感触动,同时以其严谨的结构和精湛的技巧,展现了西方音乐的理性之美。

二、民族性在中西方音乐中的表现

(一)中国音乐的民族性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体裁,如民歌、戏曲、民族器乐等。这些音乐体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中国音乐中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音乐中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与西方音乐七声音阶不同,具有独特的韵味。[2]中国古典音乐常常以诗词为歌词,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传达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中国音乐也受到儒道等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二)西方音乐的民族性

西方各国也有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风格也各具特色,同时许多西方作曲家在创作中也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情感和文化特色。德国音乐以严谨深沉著称,法国音乐则以浪漫优雅为特色,不同的音乐风格反映了各国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三、世界性的音乐审美追求

(一)音乐的普遍性

音乐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的艺术语言,具有普遍性。任何国家的人民都可以通过音乐表达情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具有一定的共性,能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鸣。莫扎特的《小夜曲》是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并被改编为多个版本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二)音乐的创新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音乐也在不断创新与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世界音乐(World Music)就是一种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类型,它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界限,展现了音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3]

(三)音乐的跨文化交流

音乐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音乐的交流与合作,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艺术,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在许多国际音乐比赛、音乐节等活动,为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促进了世界音乐的发展与繁荣。

四、中西方音乐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上的中西方音乐交流

早在古代丝绸之路时期,中西方音乐就开始了交流。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国的音乐文化逐渐传播到西方,同时西方的音乐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国的琵琶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西方的音乐理论和乐器制作技术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中西方音乐交流进一步加强。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音乐理论、乐器和音乐作品,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的音乐文化。

(二)中西方音乐交流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西方音乐交流的平台也越来越多。国际音乐比赛、音乐节等活动,为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中西方音乐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欣赏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在中西方音乐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许多音乐家开始尝试将中西方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4]

五、促进中西方音乐交流的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文化理解与沟通

为了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中西方音乐界应加强文化理解与沟通。音乐家、学者和听众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艺术,增进对彼此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在音乐交流活动中,可以加强对音乐作品的介绍和解读,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文化背景。

(二)坚持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

在中西方音乐交流中,应坚持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音乐家应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同时注重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避免过度商业化倾向,保持音乐艺术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三)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中西方音乐交流的重要基础。各国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建立民族音乐博物馆、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扶持民族音乐演出等。同时,在中西方音乐交流中,应积极推广民族音乐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音乐。

六、总结

中西方音乐在审美意向上存在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中西方音乐的特色所在,也是中西方音乐交流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音乐交流日益频繁,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我们应正确认识中西方音乐的审美特征和民族性,坚持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促进中西方音乐的共同发展与繁荣。通过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华,郭义博,关睿.中西古典音乐差异性及其文化成因探析——以古琴、古典吉他音乐为例[J].黄河之声,2024,(16):160-163

[2]余琨.文化自信语境下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研究[J].黄河之声,2021,(01):32-34.

[3]牛晓茹.中西方音乐史相关要素对比剖析[J].戏剧之家,2024,(23):96-98.

[4]吴军行.略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中的互补超越[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0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