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梁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评估与防治措施

作者

潘宇

身份证:211302199402013614

1 施工环境影响类型与评估价值分析

1.1 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划分

道路桥梁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呈现多维度特征。生态环境方面,施工场地占用、植被破坏、土方开挖等活动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土流失,影响区域生态平衡;声环境与振动方面,施工机械作业、爆破施工等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会干扰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和建筑物安全;水环境与大气环境方面,施工废水、扬尘、废气排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和空气质量下降。

1.2 环境影响评估的核心价值

环境影响评估是实现科学施工与环境保护的重要纽带。通过系统性评估,能够在施工前识别潜在环境敏感点和影响因子,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动态评估,可实时掌握环境影响程度,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避免影响扩大化;从工程全周期视角看,评估结果能够优化施工布局和工艺选择,实现环境保护与工程效益的平衡。

1.3 评估工作的复杂性与难点

施工环境影响评估面临多重挑战。影响因子关联性强,噪声、振动、水污染等影响相互叠加,增加了评估的复杂性;环境敏感点差异大,不同区域对环境影响的承载能力不同,如学校周边对噪声敏感,水源保护区对水质要求严格,需差异化评估;动态变化特征明显,施工阶段不同工序产生的环境影响存在差异,评估需随施工进度动态调整。

2 施工环境影响的系统性评估方法

2.1 环境影响识别与因子筛选

环境影响识别是评估工作的基础环节。通过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梳理施工区域的环境敏感目标,包括生态保护区、居民区、水源地、文物古迹等;结合施工工艺特点,识别各工序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因子,如桩基施工产生振动、材料运输产生扬尘、隧道排水影响水质等;采用矩阵分析法将环境敏感目标与影响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确定关键影响路径和重点控制对象,为后续评估提供聚焦方向。

2.2 影响程度量化与标准比对

影响程度量化是评估科学性的核心保障。针对不同环境要素采用差异化量化方法,噪声影响通过等效声级监测与国家标准比对,水质影响通过污染物浓度检测分析,生态影响通过植被覆盖率变化、水土流失量测算等指标衡量;结合施工规模和环境敏感程度,建立影响程度分级标准,划分轻微、中等、严重等影响等级。

2.3 环境风险预判与等级划分

环境风险预判是防范重大环境事故的关键环节。基于影响程度评估结果,识别可能引发环境风险的关键节点,如暴雨天气下的水土流失风险、临近水体施工的水污染风险等;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包括环境损害范围、恢复难度、社会影响等;采用风险矩阵法对环境风险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高、中、低风险等级,针对高风险点制定专项防控预案。风险预判需贯穿施工全过程,结合环境条件变化动态更新风险等级,确保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施工环境影响的针对性防治措施

3.1 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生态保护措施聚焦减少施工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施工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施工范围,避免占用敏感生态区域;采用低影响施工工艺,如模块化施工减少场地开挖,非爆破掘进技术降低对植被的破坏;对临时占用土地实施植被剥离与保存,施工结束后及时开展生态恢复,通过土壤改良、植被补种等措施重建生态功能;针对水生生态影响,设置沉淀池、生态缓冲带等设施,减少施工废水对水体的污染,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地。3.2 污染控制与减排措施

污染控制措施致力于降低施工对环境介质的污染。噪声与振动控制方面,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置隔声屏障、减振垫等设施,合理安排高噪声作业时间,避开居民休息时段;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对施工场地进行硬化处理,设置围挡和喷淋系统抑制扬尘,运输车辆采取密闭加盖措施,减少物料遗撒和扬尘排放;水污染控制方面,建立施工废水处理系统,对含油废水、泥浆水进行分类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避免污染土壤和水体。

3.3 地质风险与环境应急措施

地质风险防控保障施工区域环境安全。针对地面沉降风险,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实时监测沉降数据,通过注浆加固等措施控制地层变形;对边坡开挖区域实施边坡防护,设置截排水系统和监测点,防止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建立环境应急响应机制,配备应急物资和设备,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制定处置流程;定期开展环境监测,重点监控敏感区域的环境质量变化,一旦发现超标情况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控制影响扩散。

4 防治措施的实施保障机制

4.1 管理体系与责任落实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防治措施落地的组织保障。建立施工单位为主、监理单位监督、环保部门监管的多方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各参与方的环境管理职责;将环境保护纳入施工管理目标,在施工组织设计中专项编制环境保护方案,细化防治措施的实施流程和技术要求;实施环境管理责任制,将环保指标分解到各施工班组和岗位,定期开展环保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4.2 监测预警与动态调整

监测预警机制保障防治措施的时效性。建立常态化环境监测网络,对噪声、扬尘、水质、沉降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数据超标时自动预警;利用信息化平台整合监测数据,生成环境影响动态评估报告,为措施调整提供依据;根据施工阶段变化和监测结果,及时优化防治措施,如随着施工进展调整噪声屏障位置,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扬尘控制力度,确保防治措施与实际环境影响相匹配。

4.3 技术创新与理念提升

技术创新与理念更新为环境保护提供持续动力。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如环保型材料、节能设备、循环用水系统等,从源头减少环境影响;加强环保技术研发,针对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污染控制难题开展专项攻关,提升防治技术水平;强化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培训,通过宣传教育、案例分析等方式,树立 “绿色施工” 理念,促使施工人员自觉执行环保措施,形成环境保护的全员参与氛围。

结束语

道路桥梁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的评估与有效的防治是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系统性评估识别环境影响因子、量化影响程度、预判环境风险,能够为防治措施制定提供精准依据;生态保护、污染控制、风险防控等多维度防治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施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监测机制和创新驱动模式,是保障防治措施落地见效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雷强. 公路桥梁隧道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有效的试验检测措施[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 (11): 59-61.

[2]姚佳蓓. 关于如何做好公路桥梁隧道的试验检测的探讨[J]. 四川建材, 2024, 48 (05): 154-155+158.

[3]耿绍杰. 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监测研究[J]. 新型工业化, 2024, 12 (03): 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