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与创新
刘之晅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重庆分院(国企)
摘要:绿色建筑的发展对建筑能效、室内舒适性及环境影响提出更高要求,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建筑能耗的核心构成,其节能性能直接决定建筑整体能源表现。通过引入高效热源设备、智能控制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路径,暖通空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实现功能优化与系统创新。本文立足绿色建筑技术标准,探讨暖通空调系统在能效提升、环境协调与智能运行等方面的应用与技术突破,构建适应低碳建筑发展趋势的系统集成策略。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一、绿色建筑背景下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特性
(一)建筑节能标准对暖通空调系统能效的约束要求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将建筑能耗作为核心评价指标之一,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出明确要求。系统设计需满足区域气候条件、建筑体型参数与使用功能的能耗基准,避免过度设计与资源浪费。在节能标准控制下,设计过程中需优先采用高能效设备,降低输配能耗,优化系统整体COP值。同时,系统运行需配合分时分区控制逻辑与冷热负荷变化规律,满足建筑动态热环境需求,提高热量利用率。通过设定负荷匹配模型与运行参数优化机制,确保系统在不同季节、昼夜与功能区差异中均维持高能效运行状态。
(二)室内热环境质量对系统调节响应性能的影响
绿色建筑中对于室内热环境舒适度提出更精细化控制要求,空调系统需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温湿度控制能力与响应速度。不同房间用途与人员密度分布差异显著,系统需要动态感知热负荷变化,快速响应局部舒适度调整需求。为此,在系统调节控制中引入智能温控模块与环境参数反馈装置,通过闭环控制策略实现恒温、恒湿、低噪声运行。调节能力的提升不仅要求设备本身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更需优化风口布置、气流组织与供回风路径,减少冷热不均、温差层结现象,保障多区域间热环境的均匀性与稳定性。
(三)系统综合性能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的影响
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承担着高频运转与长期服务职能,其能效水平对建筑能源强度具有累积放大效应。系统从设计、建设到运维阶段的节能潜力依赖于设备选型科学性、控制策略合理性及后期维保响应机制。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管理中要求系统具备可持续运行能力、故障快速恢复能力及长期能效保持能力。为达成上述目标,应在建设阶段预留系统扩展与升级接口,并设定分期校核与性能评价机制,对系统运行效果进行周期性复核,持续优化运行参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运行冗余与能源浪费。
二、暖通空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集成创新路径
(一)基于冷热源优化配置的高效热泵系统集成应用
热泵系统因其高效、低碳特性成为绿色建筑暖通系统配置的重要选择,其应用效果取决于冷热源类型与建筑负荷匹配度的合理性。在建筑冷热需求存在显著季节性差异或昼夜负荷波动的场景下,单一热源难以持续满足能效目标,因此需通过多热源互补机制优化系统性能。系统设计阶段根据负荷分布模拟结果,合理配置地源热泵、水源热泵与空气源热泵组合结构,实现负荷削峰填谷。运行控制中引入最优切换策略,根据COP变化动态选择最适宜热源,同时结合储能系统延缓冷热需求波动影响,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通过布设余热回收模块,实现热泵系统与给水、热水、通风等模块的能量耦合,构建以热泵为核心的复合式冷热供应系统。该类系统在写字楼、宾馆、教学楼等高密度建筑中广泛推广,表现出良好的能效经济性与运行可靠性。
(二)基于智能算法的变风量系统运行控制优化
变风量(VAV)系统以其良好的区域温度控制能力和节能效果在绿色建筑中被广泛应用。系统实际运行效果不仅取决于设备硬件性能,更受控风逻辑、负荷响应模型与控制算法影响。在系统智能化控制方面,通过部署区域环境监测设备,获取实时温度、湿度、人员流动与设备热源状态数据,为智能算法提供动态调节依据。通过引入模糊控制、遗传算法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等算法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对送风量、风速与回风比例的精准调节。在控制逻辑中融入舒适度权重与能耗权重双指标机制,使系统既能满足局部热环境优化,又保持最低运行能耗。同时结合动态静压重构技术,实现主风道静压最小化,降低系统风机能耗。在实际工程中,智能VAV系统在医院、图书馆与展览馆等对环境舒适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取得显著节能效果,并提升用户体验感与建筑综合性能。
(三)基于绿色能源融合的空调系统可再生路径拓展
绿色建筑倡导能源可持续与低碳排放,暖通空调系统在能量来源设计中需考虑可再生能源资源引入与利用效率最大化。光伏与空调系统的耦合路径设计,是实现能源自产自用与零碳运行目标的重要技术形式。在建筑屋顶或幕墙区域布局光伏组件,发电系统通过直流汇流进入储能系统与空调系统,优先满足冷站与通风系统用电需求。采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用能高峰时段实现光热互补,提升能源系统整体利用效率。在地源热泵基础上叠加太阳能集热系统,实现地能蓄热与太阳能辅助升温的协同运行路径,降低地源热泵在低温工况下能效下降问题。在系统运维方面,引入能量管理平台对绿色能源运行状况、冷负荷响应效率与光热输出曲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运行优化与能源调度提供依据。该类融合系统广泛应用于绿色三星认证建筑与近零能耗示范项目,推动建筑系统逐步摆脱对传统电网的依赖。
(四)基于建筑信息建模的全生命周期协同运维策略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各系统在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性能一致性与能效稳定性,暖通空调系统需从设计源头融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设备参数、运行数据与维护计划的全程管理。在设计阶段,BIM平台导入建筑结构信息、空调系统模型与冷热负荷计算结果,构建可视化协同空间。通过模拟系统运行路径与气流组织效果,验证风口位置、送风方式与机房布置合理性。在施工阶段,BIM信息支撑材料统计、设备安装定位与施工进度匹配,实现施工误差最小化与系统完整性保障。运维阶段,通过BIM与物联网系统对接,建立运行数据库,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与能效变化,提前发现系统偏差与故障隐患,提升故障处理效率与维护响应速度。平台支持设备生命周期内运行轨迹追溯与维护记录留档,为更新改造提供数据支撑。该模式在城市综合体、高端住宅与科研楼宇中已逐步落地应用,提升了系统管理精度与建筑运维智慧化水平。
结束语:暖通空调系统作为绿色建筑中能耗控制与环境舒适的双重载体,其优化设计与技术创新对推动建筑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基于多能源融合、智能控制与信息模型协同的技术体系,可显著提升系统节能性能、运行稳定性与服务智慧化水平。未来应加强跨系统协同与大数据驱动机制研究,实现暖通空调系统与建筑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深度集成与全生命周期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平,杜志强.暖通空调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节能设计与控制优化[J].建筑节能,2023,43(02):85-90.
[2]韩旭,王可然.面向绿色建筑的暖通系统运行性能分析与智能控制策略研究[J].建筑科学,2023,39(06):5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