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策略研究

作者

杜丹丹

济宁市实验小学

引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抗挫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石,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维度。同时,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直接引导者,需深刻理解心理健康在课程育人中的基础作用,强化教育过程中识别、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能力,推动教学目标向健康人格延展。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1.学业压力积累诱发焦虑倾向

小学生处于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面对日益增长的学业任务,极易出现焦虑情绪。同时,评价体系的单一化,也使学生个体将学习成绩视为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在面临考试、作业时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长期处于这种高度关注结果的状态中,学生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的身心反应,逐步演化为持续性学业焦虑。此类焦虑既损害学生认知效率,还会削弱其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形成负面循环。

2.同伴关系紧张导致社交退缩

在小学阶段,同伴互动逐渐成为影响个体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当学生缺失群体接纳感,就极易引发个体社交退缩行为。排斥、孤立等消极同伴经验也会削弱学生安全感,导致自我评价下降。长期处于这种负向互动环境中,学生个体可能出现沉默寡言、情绪压抑等表现,逐步形成畏惧社交场景的认知。社交退缩既影响人际适应,还可能妨碍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发展,对个体心理成长造成持续性阻碍。

3.家庭沟通缺失加剧情绪困扰

家庭是小学生心理安全的核心来源,若家庭成员缺乏有效交流,忽视情感回应,易使学生在情绪体验中产生困惑、压抑,进而积累为焦虑、愤怒等负面心理状态。家庭沟通缺失既会弱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还可能导致其在面对压力时缺乏信任支持的依附对象,加重孤独感,影响自身的认知发展、人际交往等多个层面。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1.设置成长型目标引导机制

传统教学目标聚焦结果,导致学生对失败产生惧怕心理,限制其探索积极性。成长型目标则强调努力与自我提升,将注意力从“达到结果”转向“经历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清晰、渐进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提升自身学习掌控感,增强情绪调节能力,从而有效缓解由结果驱动所引发的焦虑。

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日常教学活动设定可视化的目标轨迹板,将学生阶段性目标拆解为,“本周朗读三次课文”“将错题记录满一页”等可以看 既具挑战性又符合认知发展特点。同时,教师每日提供反馈,引导学生记 成就感。评价方式上,教师不再以得分排序为唯一标准,而是鼓励对比个 昨天更专注”“我找到记单词的新方法”等语言表述自己的成长,帮助学生建立 力变得更 自我认知,逐步将外在驱动转化为内在成长动能。

2.优化同伴协作式课堂氛围

协作式课堂氛围强调互动互助,是缓解学生社交退缩心理、增强归属感的重要路径。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关键阶段,对同伴反馈极为敏感。而有组织、有规则的协作式氛围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交平台,使学生在合作任务中体验平等交流的正向感受,进而逐步建立自信心。在动态合作中,学生个体既能学习到具体的社交技巧,更重要的是打破内心屏障。

课堂中教师可安排“角色轮换制”合作任务模式,由教师设置任务要求并随机分组,细化每组成员的职责,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拥有明确参与机会。任务过程中,教师设定简洁明确的评价标准,引导组员关注倾听、表达等过程性行为表现。为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被认可的机会, 教师还能在环节结束时安排“亮点捕捉”分享,让每组指出本组成员在交流协作中的积极行为。教学过程 若遇到组内成员互动不畅等情况,教师也要借助设问引导、情景重构等方式,引出正向互动模板, 建构有效社交路径。这种基于平等、尊重的协作氛围,既能降低学生社交焦虑,还能提升其群体归属感,使课堂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支持场域。

3.强化家庭正向沟通支持系统

家庭正向沟通支持是预防小学生情绪困扰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情感回应极为敏感,若家庭沟通缺乏尊重,容易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形成回避的不良心理模式。而家庭中的正向沟通既能为学生提供情绪出口,还有助于其形成健康情绪,促进其心理稳定性。

实践中教师可依托家庭作业延伸活动引导亲子情感交流,设定“每日一句心情话”记录任务,指导学生在记录本中写下当天的情绪关键词,标注原因,回家后由家长与其围绕内容展开简短交流。同时,教师定期查阅记录内容,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趋势,并在家校沟通册中给予具体反馈。为增强家长沟通技巧,教师还能在家长会上引入“情感回应词语卡”,展示积极倾听、肯定鼓励等语言示例,帮助家长在日常互动中掌握恰当回应方式。班级中教师设置“亲子互动打卡墙”,鼓励学生记录家庭中的良性沟通情境,由教师定期组织分享,引导其他学生模仿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也能在每月主题活动中安排“我想让你知道的一件事”书信书写任务,让学生匿名写信表达内心所思,再由教师筛选内容,在班级内部营造尊重倾听的氛围,引导家长回信,以构建心理共鸣。为保证可持续推进,学校设立“心理小贴士”栏,定期发布简明沟通策略建议,更新家庭沟通理念,从而使家庭支持由情绪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转变,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持续稳固的基础。

结束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显性化既反映出其成长阶段心理特征,也暴露出教育系统中的结构性缺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具备敏锐的心理观察能力,科学构建成长导向的评价系统,营造支持性学习氛围,并协同家庭实现情感回应常态化,以持续性支持助力学生心智结构的健康与社会性能力的稳定成长。

(本文系济宁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4 年度研究课题“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干预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JNXLJK0007)

参考文献:

[1]曹立乾.早期识别与干预:预防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科学之友,2024,(12):58-60.

[2]陆燕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探究[J].考试周刊,2024,(48):12-14.

[3]张存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2,(04):57-58.

[4]耿雷.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1,(2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