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赵云风

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脱离生 问题,难以适应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熟练专业技能、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服装专业人才,迫切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变革创新。

一、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一)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中职服装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相对割裂,实训项目单一、脱离生产实际,学生参与度不高,动手能力难以得到有效训练,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贴近生产实际、富于挑战性的综合实训项目,为学生搭建了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平台,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服装设计、面料选择、工艺分析、成本核算等项目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中掌握服装专业核心技能,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二)推动产教融合,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大课堂”教学模式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了平台支撑。学校打破专业课程界限,针对真实生产项目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项目导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等指导。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全过程,设计、打版、工艺、缝制等生产性实训在企业进行,教学场地向实习车间延伸,学生参与新产品开发,作品在企业推广应用并获得收益,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一)构建“理论+实践+项目”的多维教学内容

中职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相割裂的课程设置模式,构建“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技能训练+真实项目实施”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理论教学要紧扣服装专业核心知识,精讲服装材料、服装设计、服装工艺、服装营销等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要紧贴职业岗位技能要求,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多样化实训,训练学生的服装打版、工艺制作、缝纫设备操作等专业技能[2]。

例如,在“时尚女装设计与工艺”项目教学中,教师先精讲服装款式设计、面料选择、工艺规划等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师引入优秀女装设计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在分析评价优秀设计的款式特点、面料应用、工艺特色的过程中,深化对服装设计与工艺理论的理解。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服装设计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搜集流行元素,尝试设计不同风格的女装。教师引入真实的女装生产项目,学生以4-5 人为一组,围绕生产任务开展头脑风暴,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制作样板并进行工艺分析,优化设计,项目成果在校企合作项目评比中获得业内专家好评。学生在完整的项目设计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创新设计思维和服装制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主导+企业参与”的教学方式

“大课堂”教学要革新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学生在“大课堂”中成长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主讲者”转变为“引导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勇于表达观点看法,还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吸引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等参与教学,让学生沐浴前沿企业文化,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例如,在“牛仔裤生产工艺与流程”项目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情境导入,先以“牛仔的前世今生”的视频吸引学生兴趣,接着抛出问题“如何提升牛仔裤生产效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组织学生三人一组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影响牛仔裤生产的各种因素,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提出优化裁剪排料,有的建议改进缝制工序,创意想法在头脑风暴中迸发,教师邀请牛仔服装生产企业的资深工艺师进课堂,详细讲解企业牛仔裤生产全流程,并现场演示关键工序的操作要领,学生跟随师傅学习,领会标准工艺动作要领。在高手引领下,学生开展牛仔裤工艺实践,并就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向师傅请教,获得点拨指导,学生说师傅的亲身示范让专业技能学习事半功倍,在与企业专家的互动交流中,解决生产难题的信心倍增。

(三)建立“过程考核+成果评价+企业反馈”的多元评价机制

服装专业“大课堂”教学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将过程考核与成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的考查,强调企业专家的评价反馈,形成多维立体的学习评价体系。在过程考核中,要通过学习报告、作业、测验等形式,重点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表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操作行为。在成果评价中,要针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工艺样板等,从创意性、可行性、面料选择、缝制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并组织学生开展同伴互评,在相互品评中完善作品。

例如,在“时尚男装设计”项目教学评价中,教师从款式设计的新颖性、版型设计的合理性、面辅料搭配的和谐性、工艺规划的可行性等方面,制定过程性评价量规,在项目实施全过程给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从男装色彩搭配的美观性、细节设计的人体工学性等角度进行点评,教师还邀请知名男装设计师担任评委,从产品的创新性、系列的完整性、生产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专业点评。在多方评价下,学生优化设计方案改进设计细节,进一步提升了系列作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项目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撰写项目学习心得,梳理项目实施中的收获与不足,学生在反思中明确了未来学习的努力方向。教师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建议,据此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学生纷纷表示在评价量规的引领下,能更加明确设计方向,在企业专家、教师、同伴的多元评价中,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反思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

结语

总之,中职服装专业开展“大课堂”教学模式的不仅让学生在真实项目情境中掌握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也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强化了实践技能,积累了生产经验,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平,孙妍,熊岩海.基于产教融合的数据挖掘“双课堂”教学模式[J].统计学与应用, 2024, 13(5):1952-1960.

[2] 李鹏,凌会侠,刘美珍,等.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J].中国服饰, 2024(9):59-60.

[3] 王培松,李燕.基于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纺织服装类人才培养研究——以时尚产业学院为例[J].福建轻纺,2024(2):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