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技术赋能民办高校动画专业课程改革

作者

朱旭

辽宁传媒学院数媒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一、引言

在数字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当下,人工智能(AI)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各行业生态,动画领域亦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从基于生成式 AI 的角色动态建模、LIDAR 驱动的虚拟场景构建,到智能渲染引擎的特效合成,AI 技术已深度嵌入动画生产全流程,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能。

作为融合艺术创意与数字技术的交叉学科,动画专业对教学体系的时效性与前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凭借灵活的办学机制与市场化导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但也普遍面临教学资源集约化不足、师资队伍技术更新滞后、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适配度低等发展瓶颈。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理念,充分发挥 AI 技术在教学资源整合、实践场景模拟、个性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赋能价值,已成为民办高校突破发展桎梏、培育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动画人才的必由之路。

二、AI 驱动下的动画行业变革与教学痛点

动画产业正经历从传统制作向智能化创作的转型。AI 技术已深度渗透至剧本构思、角色设计、场景生成、动作捕捉、渲染输出等全流程。麦肯锡报告预测,到 2030 年,AI 驱动的创意工具将覆盖全球 70% 的动画制作环节。这一变革对动画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需掌握 AI 工具应用能力、具备人机协作思维、拥有数据驱动的创意能力。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动画专业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暴露出多重深层矛盾:

1.课程体系滞后性显著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现有教学仍围绕 Maya、3ds Max 等传统软件展开,对MidJourney 角色生成、Stable Diffusion 概念设计、Cascadeur AI 物理引擎等前沿工具涉及不足;ChatGPT 辅助剧本创作等叙事革新技术更未纳入教学体系,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智能化生产流程。

2.教学资源配置失衡

受办学经费和规模限制,高端工作站、动作捕捉设备、渲染农场等硬件更新滞后,难以支撑 AI 工具对算力和存储的高要求。同时,专业设置缺乏对行业细分岗位的精准对接,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与精细化设计。

3.师资结构亟待优化

教学团队以年轻教师为主,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行业联系薄弱的问题,尤其缺乏兼具动画艺术素养与 AI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师资,难以指导学生掌握 AI 工具与创作思维的融合应用。

4.教学模式适配不足

学生艺术基础与软件学习能力差异显著,传统 “一刀切” 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同时,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学生难以深度参与融入 AI 技术的实际项目,导致理论与产业前沿严重脱节。

三、AI 技术为动画专业带来的机遇

AI 技术的发展为动画专业带来了多方面机遇。在教学层面,它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教学内容个性化定制;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引入前沿动画制作技术,借助 VR、AR 等技术增强教学趣味性与互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突破传统技术限制,激发创意灵感,并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AI 技术的应用还能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这与 “基于产教融合的民办院校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课题理念相契合。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来看,AI 技术为学校与企业搭建了全新合作平台:企业可将实际项目中的 AI技术需求、应用场景引入校园教学,学校则能依据企业反馈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这种双向互动不仅为民办高校与企业在 AI 动画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合作等方面创造更多契机,更推动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四、AI 技术驱动下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策略

1.构建产教融合的 AI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度融合 AI 技术与产教融合理念。联合动画企业、AI 技术公司共同开发课程,增设 AI 技术基础、AI 绘画、AI 动画生成等课程,课程内容紧密围绕企业实际项目需求进行设计,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符合行业标准。在整合传统课程与 AI 技术时,邀请企业一线设计师参与教学大纲制定,在角色设计、场景设计等课程中融入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让学生利用 AI 工具辅助创作,提前适应企业工作模式。同时,加强跨学科课程设置,鼓励学生选修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课程,并与企业合作开展跨学科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

2.创新产教协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充分体现产教融合特色。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企业真实的 AI 动画项目,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策划、设计与制作,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利用 AI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企业可以提供行 前沿案例和技术资料作为学生课前学习资源,课中企业导师与教师共同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与实践,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完成 AI 动画项目,企业可安排员工参与小组讨论,给予专业建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同时提升学生对企业工作流程的认知。

3.打造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产教融合课程改革的关键。定期开展 AI 技术培训,邀请企业 AI 动画技术专家、行业资深设计师来校讲学,同时组织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需求。引进兼具 AI 专业背景和艺术动画素养,且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鼓励教师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参与企业 AI动画项目开发,将企业实际项目经验融入教学中,同时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实现校企师资双向流动,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4.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需强化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加大投入建设 AI 动画实验室,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企业提供先进设备、软件和技术支持,学校负责日常管理和教学组织,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参与企业实际 AI 动画项目,企业为学生配备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实习。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举办的 AI 动画创作等实践项目竞赛,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可从竞赛中选拔优秀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五、结论

AI 技术的发展为民办高校动画专业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产教融合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的 AI 课程体系、创新产教协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打造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等策略,将 AI 技术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入动画专业教学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素养,且适应 AI 时代动画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民办高校应充分认识到 AI 技术与产教融合的重要性,积极探索两者协同推进动画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动画专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教融合的持续深化,民办高校动画专业课程改革也将不断优化,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

作者简介:朱旭(1983.1—),女,汉族,籍贯:人副教授,硕士学位,专业:动画,研究方向:数字技术

此论文为辽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5 年度科研课题,课题名称《基于产教融合的民办院校课程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这部分需要等我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