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施工项目劳务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及应对策略

作者

刘伟强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392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民工就业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建筑行业用工模式复杂、管理链条长、监管不到位,劳务纠纷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工资拖欠、工伤赔偿、劳动合同缺失等问题,常常引发农民工群体性上访、越级信访甚至群体性事件。这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对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稳定构成挑战。因此,深入研究施工项目劳务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施工项目劳务纠纷的主要表现与成因

在建筑工程领域,劳务纠纷已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施工项目中的劳务矛盾日益凸显,

主要表现为工资拖欠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引发劳务纠纷的最直接原因,部分施工企业或包工头为缓解资金压力故意拖延支付农民工工资,尤其在项目资金链紧张或工程结算周期长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加之层层分包导致责任主体模糊,一旦发生拖欠则追责困难。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施工项目未与农民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以口头协议代替,这种不规范用工方式使劳动者维权时缺乏法律依据。

工伤事故处理不当也是重要诱因,建筑行业作为高危行业事故频发,但部分企业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或在事故后推诿责任,导致受伤工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和合理赔偿;分包与转包乱象加剧了纠纷复杂性,违法分包、层层转包导致用工关系混乱,总包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责任不清,农民工维权困难。

此外,信息不对称与维权意识薄弱进一步激化矛盾,农民工普遍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而企业用工过程缺乏透明度,双方信息不对称加剧了矛盾积累。这些纠纷不仅直接损害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更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威胁。

深入分析发现,此类纠纷的成因复杂多元,既包括企业资金链压力、违法分包等市场因素,也涉及劳动合同缺失、维权意识薄弱等制度性问题。

2.劳务纠纷引发信访问题的表现形式与影响

劳务纠纷的持续发酵往往演变为信访问题,呈现出多种典型特征并产生深远影响。从表现形式来看,最突出的是信访数量持续攀升和群体性事件频发,据国家信访局统计,涉及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信访案件已占劳动保障类信访总量的60%以上,特别是在年底或节假日前夕,农民工集中讨薪极易演变为群体性上访事件,严重影响政府机关正常办公秩序。

与此同时,越级上访与重复信访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基层调解机制不健全、处理效率低下,部分农民工对地方政府处理结果不满,转而选择越级上访甚至进京上访,这不仅加重了上级部门的工作负担,更暴露出基层治理体系存在的短板。这些信访问题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正在不断扩大,频繁发生的信访事件经媒体曝光后,既损害政府公信力又破坏社会稳定,同时对涉事建筑企业的市场声誉造成严重打击,不利于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治理成本角度考量,劳务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导致行政资源严重浪费,政府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应对,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这不仅影响其他公共事务的正常开展,更形成"治标不治本"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的根源仍在于前文所述的劳务纠纷成因未得到根本解决,反映出当前建筑行业劳务管理体系和纠纷化解机制亟待完善。

3.应对策略与建议

3.1 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要有效解决施工项目劳务纠纷问题,首要任务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农民工权益保障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具体而言,应进一步完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实施细则,例如明确总包单位对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连带责任,规定在工程款未到位时,总包单位必须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同时要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例如对拖欠工资超过 3 个月的企业,除处以欠薪金额 50% -100%的罚款外,还应降低其建筑资质等级。在制度设计方面,建议推动建立全国联网的"黑名单"制度,例如将拖欠工资超过 6 个月的企业列入失信名单,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限制其参与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银行贷款等经营活动。此外,可借鉴部分地区试点经验,例如建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要求建设单位按工程进度将不低于 20%的工程款存入专用账户,专项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

3.2 推广实名制管理与工资专户制度

①实名制管理,建立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所有在建项目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包括人脸识别闸机、电子考勤设备等硬件设施。实施"三级认证"制度,要求工人进场前完成身份证、人脸和银行卡信息绑定,并严格执行每日双考勤制度。同时建立全国统一的建筑工人信息管理平台,实时上传考勤数据、工资发放记录等信息,形成完整的电子档案。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用工全流程监管,确保每个工人的劳动权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②工资专户管理,构建闭环式的资金保障机制。总承包单位必须在项目所在地银行开设专用账户,实行"一项目一账户"管理。建设单位需按照工程进度 合同总价25 程款作为工资专项资金划入专户。推行"总包代发"模式,由银行根据考勤记录 底杜绝中间环节截留。同时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当专户余额不足支付3 个月工资时自动触发预警。通过专户制度的刚性约束,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

足额发放。

3.3 加强源头治理,规范分包行为

从根本上遏制劳务纠纷,严格规范建筑市场分包秩序。首先,住建部门应当建立工程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从招投标环节开始严格审核分包资质,严禁无资质承揽、违法转包等行为。例如,可要求总包单位在项目开工前向主管部门报备全部分包合同,并在工地现场公示分包信息。其次,要压实总包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规定总包单位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承担连带责任,即使工程款未到位也必须先行垫付工资。建议建立"双合同"管理制度,即总包单位在与分包商签订工程合同时,必须同步签订工资支付保障协议。监管部门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检查,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对查实的违法分包行为,要实施"一案双罚",既处罚分包单位,也追究总包单位责任,形成有效震慑。

3.4 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多管齐下,构建高效便捷的纠纷化解体系。在基层调解方面,要推广"项目调解室"模式,由属地劳动部门牵头,在用工规模超过100 人的项目现场设立调解室,配备专职调解员,实现"小事不出工地"。例如,某省推行的"1+3"调解机制(1 名专职调解员+企业代表、工会代表、工人代表各1 名)成效显著。在仲裁服务方面,劳动仲裁机构要设立建筑行业争议绿色通道,实行"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将处理时限压缩至 30 日内。同时,法院系统要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对调解不成的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建议开发"线上调解"平台,工人通过手机APP 即可提交诉求,相关部门线上受理、线下处置,实现"数据多跑路、工人少跑腿"。此外,要建立纠纷预警系统,通过工资专户异常、考勤数据波动等指标,提前发现风险隐患。

3.5 提升农民工法律意识与维权能力

系统性地开展农民工法治教育工作,建立"三位一体"的普法体系。首先,在工地现场实施"五个一"工程:每个项目设立一个法律宣传栏、每月开展一次法律讲座、每季度组织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每年发放一本图文并茂的维权手册、为每位农民工建立一张法律服务联系卡。其次,创新培训方式,开发"工友法律课堂"手机 APP,通过短视频、案例动画等通俗易懂的形式讲解劳动合同签订、工资追讨、工伤认定等实用法律知识。同时,要健全工会组织建设,要求用工单位按职工总数 2% 的比例选举农民工工会代表,定期开展集体协商。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设立"12348"农民工法律援助专线,组建专业律师服务团队,对欠薪案件实行"三优先"原则: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在重点工程项目派驻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确保农民工维权"有门路、有指引、有保障"。

3.6 强化政府责任与属地管理

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必须明确地方政府在处理农民工信访问题中的主体责任。建议建立"三位一体"的信访工作责任制:一是实行首接负责制,首个受理投诉的部门必须全程跟踪直至问题解决;二是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按欠薪金额分级分类处置;三是完善考核问责制度,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群体性事件的,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例如,可借鉴赣县区"智尧释法调解坊"的成功案例。2025 年,赣州高新区某劳务公司与施工企业因工程款结算争议,连带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近三年。劳务方代表肖某因担心承诺书"文字陷阱"而拒绝签字,导致57 万元无争议款项无法支付,并引发持续信访。赣县区人社局联合"智尧释法调解坊"启动多元解纷机制,调解员通过以下措施破解困局:

①精准把脉:发现肖某并非恶意拒签,而是对法律文书表述存在误解,遂采用"案例对照法",用同类调解成功案例消除其顾虑。②专业释法:结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总包单位清偿责任,同时制作补充说明逐条解读承诺书条款。③闭环管理:10 个工作日内完成57 万元支付,并同步引导争议部分进入诉讼程序,实现"案结事

该案例凸显属地政府通过"专业调解+司法保障"模式,既化解信访积案,又为企业纾困,最终达成政企民三方共赢。建议各地推广此类"调解+普法+跟踪"全流程服务机制,将矛盾化解在属地层级。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项目劳务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既是劳动关系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事后处理,更需从制度设计、过程监管、权益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构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只有政府、企业、劳动者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建筑行业的规范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未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劳务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有望得到有效遏制,为农民工群体营造更加公平、安全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美娟.建设单位视角下工程承包单位劳动纠纷预防和解决策略分析[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1,No.453(10):140-142.

[2] 张斌.从建筑业农民工讨薪看劳动争议信访的困境与出路[J].商,2015(22):234-235.

[3] 杨红杰,杨有艳,张檬予.以施工总承包单位为视角浅谈实际施工人工程款纠纷案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2020(29):37-38.

[4] 江川.新时期企业信访维稳工作的开展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No.364(23):26-27.

[5] 宋翼.浅析信访领域常见的建筑施工企业用工问题及风险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59.

[6] 李焜鹏.晋江市解决建筑领域劳动纠纷研究[D].华侨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