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阶段性特征及经验启示

作者

李健敏

中国共产党福贡县委员会单位 673400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历史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历了百年历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深入研究这一历程的阶段性特征,总结其经验启示,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

(一)萌芽探索阶段(1921-1949)

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起步阶段,主要在革命实践中初步探索与中国实际结合路径。中共成立后,面临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课题。毛泽东强调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与经验主义。经土地革命、抗战、解放战争等实践,中共形成适合国情的革命理论与道路。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次历史性飞跃。

(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主要在探索建设道路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面临在经济文化落后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课题,探索中有成功经验与曲折教训。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基本制度,取得建设成就,为改革开放积累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1978-2012)

改革开放后,进入全面推进新时期,主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形成标志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其发展。中共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四)深化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进入深化完善新阶段,主要在新时代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标志达到新高度,深刻回答重大时代课题。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实践中,展现强大实践指导力。

三、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理论创新的渐进性和突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体现了理论创新的渐进性和突破性特征。每个阶段的理论创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前人成果 突破。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 义思想,形成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理论体系。这种渐进性体现于理论发展的连续性与逻辑性,每次理论创新都植根于前一阶段理论基础。

(二)实践导向的鲜明特色

实践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各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都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各阶段理论创新旨在解决当时重大实践问题,具强烈问题导向与实践品格。毛泽东思想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始终体现着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民族性体现在理论创新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追求。从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时代性体现在理论创新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解决时代问题。每个阶段的理论创新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四)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出强烈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特征。这种开放性体现在对外来先进文化的积极借鉴和吸收上,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容性体现为兼收并蓄不同思想观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善于从各类思想资源中汲取营养。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更注重借鉴世界有益经验,在开放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开放包容胸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活力。

四、历史经验与基本启示(一)坚持实践第一的根本导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根本导向。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无论是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实践,还是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坚持实践第一,就是要尊重实践,依靠实践,服务实践。

(二)保持理论创新的自觉品格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不竭动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理论创新的自觉品格,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理论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践,回应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保持理论创新的自觉品格,就是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四)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追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抑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人民立场,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五、结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历程是一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勇于理论创新的政治品格。通过对各个阶段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经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马敏.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出场的三重维度[J]. 现代交际, 2024, (06): 1-8+121.

[2]冯彬彬. 新时代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经验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2024.

[3]邓洁.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马 克思 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概括研究[D]. 大理大学, 2024.

[4]邓锐. 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