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希望,“育”见未来:大学生暑假支教的实践与探索与反思
金晨 刘佳 陈宝林 陈荆襄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一、引言
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形式,正经历着从乡村向城市社区的延伸与转型。当城市教育资源薄弱社区的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当职工家庭在暑期面临的看护与教育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暑期支教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介入并回应这些问题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社区支教的实践展开
(一) 实践背景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 “双减” 政策深化背景下,城市边缘社区职工子女、流动儿童的暑期教育需求愈发突出。众多高校组建社区服务队开展支教活动,于社会层面,这类支教活动推动了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加强了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社区凝聚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核心特征
其一,服务场景深度城市化,活动场所从传统学校转向社区在地化空间,如居委会活动室、企业园区闲置区域、工人宿舍公共区域及街道文化中心,通过物理空间贴近儿童生活圈显著提升参与可及性;其二,需求定位高度精准化,针对性破解职工子女面临的暑期看护缺失与学业辅导困境,同时聚焦流动儿童城市规则认知薄弱与社会融入障碍等痛点,提供差异化支持;其三,资源整合多维协同化,依托企业资金物资支持、街道行政协调与社区文化资源活化,构建"企业-街道-社区"三维支持网络,实现资源供给从碎片化向系统化的质效升级。
(三) 主要内容与形式
城市社区支教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课业托管方面,不仅包括对学生暑假作业的辅导,还涵盖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等,切实解决了职工因工作繁忙无暇辅导孩子学业的难题,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安全问题方面,针对城市环境中存在的新型风险,如网络诈骗、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等,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形式,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文化融合方面,注重挖掘与活化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开展非遗知识讲座、非遗技艺体验、传统文化故事分享等活动,让儿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与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三、反思与挑战
1. 现存问题
(1)短期行为难以持续
暑期支教活动多为短期行为,活动结束后,由于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与资源保障,支教效果难以持续。社区自身往往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延续支教期间的课程和活动,导致前期的努力难以形成长期影响,容易出现 “活动结束,影响消失” 的情况,无法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持续的教育助力。
(2)课程缺乏衔接与配合
支教团队设计的课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临时性,与社区所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育目标缺乏有效的衔接与配合。这可能导致儿童在支教期间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后续的学校学习中得到巩固和延伸,甚至可能与学校的教学要求产生冲突,影响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多方协同机制不健全
高校、企业、街道、社区等主体在支教活动中往往按照各自的理解和方式参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容易出现资源浪费、重复劳动或者责任推诿的现象。
2. 解决方法
构建 “社区扎根型” 长效机制是核心,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平台,明确高校、企业、街道、社区等主体的职责与分工;建立支教资源数据库,对课程资源、志愿者信息、儿童需求等进行系统管理;定期开展评估与反馈活动,及时调整与完善支教方案,同时做好课程资源的整理与传承,实现人员的有序衔接与更替。
强化需求匹配与资源均衡配置,通过建立统一的资源调配平台,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向资源匮乏的老旧社区和经济落后社区倾斜,改善其支教条件。深入调研不同社区的实际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方案,确保资源能够精准对接社区和儿童的需求,避免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
推动课程体系与本地教育融合,加强支教团队与社区学校的沟通与合作,在课程设计前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使支教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鼓励将支教过程中形成的优质课程资源纳入社区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与延续,保障教育的连贯性。
四、实践意义
城市社区支教活动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进步。支教活动将社区内的儿童、家长、企业、高校等不同主体联系在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感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公益活动,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社区氛围。同时,支教活动也为社区解决了暑期儿童看护这一实际问题,缓解了社区的管理压力,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推动了和谐社区的建设,为社会稳定筑牢根基,激发基层活力,助力社会治理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黄晓婷。城市流动儿童暑期托管服务的困境与出路 [J]. 青年研究,2025 (3).
[2]《2025 中国城市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调查报告》(全国总工会).
[3] 武汉大学 “珈育计划”:博士带小学生玩转科学实验 [N]. 长江日报,2025-07-19.
[4] 武汉大学 “珈育计划”:博士带小学生玩转科学实验 [N]. 长江日报,2025-07-19.
[5] 暑期支教应在 “趣” 上着力 [EB/OL]. 光明网,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