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
雷晓庆
身份证:210921198511241129
引言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与主体多的特点,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复杂,合同作为联结各方的法律纽带,其管理水平对工程成败至关重要。传统合同管理存在流程不规范、条款不严谨、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易引发合同纠纷、工程延误、造价超支等风险。随着建筑市场规范化程度的提升及法律法规的完善,合同管理已从单纯的文件管理向全流程、精细化管理转变,风险防范成为合同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
1 建筑施工合同管理核心内容
1.1 合同订立阶段管理
合同订立阶段是合同管理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合同的合法性与完备性。该阶段管理包括合同策划、文本编制、谈判协商及签署备案等内容。合同策划需根据工程特点明确合同类型、计价方式及承包范围,确保合同模式与工程需求匹配;文本编制应依据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细化工程质量、进度、造价、安全等核心条款,避免模糊表述;谈判协商需针对关键条款进行充分沟通,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签署备案则要确认签约主体资格,规范签署流程并完成法定备案手续。合同订立阶段的严谨管理为后续履行奠定坚实基础。
1.2 合同履行阶段管理
合同履行阶段管理是合同实施的核心环节,通过动态跟踪与协调确保合同约定落地执行。该阶段管理涵盖进度控制、质量监督、造价审核、变更管理等内容。进度管理需对照合同工期计划跟踪工程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影响进度的问题;质量管理要依据合同质量标准开展过程检查,确保工程符合验收要求;造价管理需严格执行合同计价规则,规范工程款支付与结算流程;变更管理要建立规范的变更审批程序,明确变更价款确定方式,避免随意变更引发纠纷。履行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合同目标的关键保障。
1.3 合同收尾阶段管理
合同收尾阶段管理涉及工程验收、结算审计、资料归档及争议处理等内容,确保合同关系依法终止。工程验收需依据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与程序,组织各方进行竣工验收并签署验收文件;结算审计要按照合同计价条款完成工程价款最终核算,确保结算结果真实合规;资料归档需整理合同文本、履行记录、变更文件等资料,形成完整的合同档案;争议处理则要针对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依据合同争议解决条款妥善处理,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收尾阶段的规范管理标志着合同生命周期的圆满结束。
2 建筑施工合同主要风险类型
建筑施工合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种风险因素,这些风险源于合同条款缺陷、履行过程偏差及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可能导致合同目标无法实现,需通过系统识别加以防范。
2.1 合同条款风险
合同条款风险源于合同文本的不严谨或不完备,可能引发权利义务界定不清的问题。条款表述模糊易导致各方对合同内容理解产生偏差,如工程范围描述不明确可能引发工作内容争议;计价条款缺失或不合理会影响造价控制,如未明确变更价款计算方式易导致结算纠纷;责任划分不清晰可能造成推诿扯皮,如质量责任界定模糊会增加索赔难度。
2.2 合同履行风险
合同履行风险是合同实施过程中因行为偏差产生的风险,直接影响工程目标实现。发包方可能存在未按时支付工程款、提供场地不及时等违约行为,影响施工进度;承包方可能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工期延误、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违反合同约定;第三方服务单位如监理、设计单位的工作疏漏,也可能导致合同履行受阻。
履行风险具有动态性,需通过全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2.3 外部环境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源于工程建设外部条件的不确定性,超出合同双方可控范围。政策法规变化如税收政策、环保标准调整,可能导致合同造价或施工要求发生变化;市场波动如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会增加工程成本;自然环境因素如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可能造成工期延误或工程损坏。外部环境风险具有不可预见性,需通过风险分担条款与应急措施降低影响。
3 建筑施工合同风险防范关键措施
建筑施工合同风险防范需构建全流程、多层次的防控体系,通过制度建设、过程管控及纠纷化解等措施,实现风险的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处置,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
3.1 健全合同管理制度
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是风险防范的基础保障,通过规范管理流程降低人为失误风险。建立合同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及人员的合同管理职责, 管理格局;制定标准化合同文本体系,针对不同工程类型编制示范文本,减少条款缺陷;完善合同 组建专业审查团队对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完备性、严谨性进行把关,重点审核核心条款的风险点。制度建设为合同管理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引。
3.2 强化合同履行管控
强化履行管控是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通过动态跟踪及时化解风险。建立合同履行跟踪机制,定期检查进度、质量、造价等合同目标的落实情况,形成书面记录;完善变更管理流程,对工程变更实行严格的申请、审核、确认程序,及时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变更内容;加强沟通协调,定期组织合同各方召开协调会议,及时解决履行过程中的争议问题,避免矛盾积累。过程管控使风险在萌芽阶段得到有效处理。
3.3 完善风险应对机制
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保障合同顺利推进。建立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定期风险评估识别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优先采用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化解争议,必要时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解决;购买工程保险转移风险,如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履约保证保险等,降低风险承担压力。风险应对机制为合同实施提供风险缓冲与处置路径。
结束语
建筑施工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是保障建筑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对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各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合同订立、履行、收尾阶段的管理内容,明确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要点;通过梳理条款风险、履行风险、外部风险,揭示了合同风险的主要来源;通过探讨制度建设、过程管控、应对机制等措施,提出了系统化的风险防范路径。实践表明,高质量的合同管理能够规范工程建设行为,有效的风险防范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影响。未来,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合同管理将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发展,风险防范将更加注重数据驱动与前瞻预警。通过持续完善管理体系与创新防范手段,不断提升合同管理水平,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严佳敏.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J]. 中国集体经济, 2024, (10): 165-168.
[2]汤雄平. 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风险及其规避措施探析[J]. 财经界, 2024, (20): 134-136.
[3]张会转.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J]. 大众投资指南, 2024, (19): 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