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厂精细化管理探讨
王晶晶
湖南省三邦建设有限公司 421000
1. 引言
在经济增长与人口扩张双重压力下,城市化加速导致城镇污水排放量剧增,既考验处理厂产能,又激化水资源供需矛盾。传统粗放模式效率低、 排放波动大 难满足现代环保与可持续要求,转向“工艺—设备—监测—成本—风险—人力” 该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智能监控、流程再造、人员赋能与政策协同,实现污 能耗物 水长期稳定达标,并以最低生命周期成本保障水环境安全。本研究以文献综述与 系统梳理并验证上述关键要素对运营绩效的影响,为构建高效、绿色、经济的污水处理体系提供决策支撑,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城镇污水处理厂精细化管理分析
2.1 精细化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精细化管理以“细节致优”为核心,在污水处理厂运营中通过对工艺、设备、能耗、水质等关键环节的精确监控与持续优化,实现“三升两降”:提升处理效率、出水质量与资源循环率,降低能耗物耗与运营费用。其重要性在于:①以精准参数控制保障稳定达标排放; ② 以资源精益利用削减成本;③以污染减量与回用提升环境容量,支撑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此,需构建涵盖工艺优化、设备维护、质量控制、能源管理及员工培训的闭环管理体系,形成管理层与一线员工协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
2.2 影响因素分析
污水处理厂精细化管理受“经济—技术—政策—市场—环境”五维因素耦合驱动:资金充裕度决定技术升级与设备维护的广度深度;工艺先进性、设备现代化及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直接左右管理效率与出水质量;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和补贴激励政策既形成倒逼又提供降本杠杆;服务需求、价格机制与竞争格局共同塑造盈利模式与市场策略;气候变化、资源禀赋及生态承载力则进一步限定运营边界并强化社会责任。唯有在持续监控与优化各工艺环节的同时,动态平衡五维因素,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迭代,方能实现高效、低成本、可持续的污水处理。
3. 模型研究
3.1 管理问题分析
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影响污水处理效率和效果。技术落后导致处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严格环保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污水量增加,传统技术难以适应变化。资源分配不均,关键环节缺乏支持,其他环节则浪费资源。运营效率低下,受设备老化、人员技能不足、管理不善等因素影响,增加运营成本,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3.2 选择分析方法
为系统分析和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选择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主要分析工具。AHP是一种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将复杂决策问题分解为更易处理的部分,允许将管理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并为每个子问题分配权重,确定问题优先级和重要性。
3.3 模型建立
建立层次分析法模型时,首先构建层次结构图,清晰展示目标层、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的关系。目标层为提升污水处理厂管理效率和效果,准则层包括技术、资源分配、运营效率等关键因素,子准则层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管理问题。通过专家打分法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保模型科学合理。
3.4 模型验证
为验证模型有效性,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进行测试。收集污水处理厂运营数据,应用模型分析,根据结果实施改进措施。比较改进前后数据,评估模型实际效果,据此调整模型,确保其为污水处理厂管理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通过此过程,期望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和环境绩效,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效果,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合理化措施与可行性分析
4.1 合理化措施
围绕“技术-人员-资金-政策-市场-环保”六维闭环,提出一体化改进方案:①技术升级——推广MBR、高级氧化及自动化智能装备,以稳定达标、降本增效;②人员培训——常态化技能与安全再教育,建立技术研讨与应急演练机制,激发创新动能;③资金筹措——编制优先级投资计划,叠加政府补贴、绿色信贷、PPP等多元融资,降低财务风险;④政策利用——主动对接环保法规与补贴窗口,确保合规运营并放大政策红利;⑤市场策略——动态响应需求,拓展社区/工业协同服务,提升满意度与市场份额;⑥环境保护——实施节能减排与生态补偿项目,塑造绿色品牌形象。六措并举,构建高效、经济、可持续的污水处理运营体系,支撑城镇绿色发展。
4.2 措施可行性分析
龙口市案例表明:经济性上,药品>电费 > 人工的成本结构提示升级应优先采用性价比高的低药耗工艺(如MBR+精准加药)和线上+线下低成本培训;操作性上,选装与现有设施兼容、一键启停的自动化模块,并配套“师带徒+仿真演练”短训,可在 2–4 周内完成员工切换;实效性上,试点通过租赁制氧替代药剂,药耗降 18%,虽新增租赁费 7% ,但综合吨水成本仍下降 9% ,出水 TN、TP 稳定达标。综合三性,可制定“先试点-再滚动复制”的路线图,确保精细化管理措施既省钱又好用、见效。
4.3 预期效果与实施方案
一年内,通过“四升四降”量化目标:自动化率 ⩾85% ,操作失误降 40% ;员工技能升一级,应急响应快30%;吨水成本降8%–12%,财政补贴≥25%;服务半径扩 20% ,公众满意度 ≈90% 。实施按“3-6-12”推进:3个月完成试点改造与首轮培训;6个月全面推广并启动市场拓展;12个月达成全部KPI。设立技术、培训、资金、市场、环保五大专班,厂长牵头,每专班“1中层+2骨干”。资金池500万元:财政30%、绿色信贷 40% 、企业自筹 30% ;设备“先租后买”,培训线上线下混合,人均≤800元。监管实行“月度例会+季度第三方审核+年度绩效审计”,关键指标偏离>5%即纠偏。同步与生态环境局、城投、高校共建三方合作,专家驻厂,社区季度开放,形成政府-企业-公众闭环,打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污水处理示范厂。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模型分析与实地调研,证实技术革新、人力资源开发、资金优化与政策框架协同应用能显著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效率、稳定出水达标并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未来可进一步聚焦“定制化策略”(按规模与技术差异)、“新兴技术集成”(物联网、大数据、AI)、“长期效果跟踪”及“政策法规动态影响”四大方向,持续完善精细化管理,为水资源可持续与环境保护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蒋富海, 李俊奇, 张显忠, 等. 城镇污水处理厂治污降碳的精细化管控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24,0(12): 13-20.
[2] 王丽花, 周振. 国内外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发展现状与修订思考[J]. 中国给水排水, 2024, 428-34.
[3] 陈必群. 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路径分析[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 5(06): 180-182.
[4] 何广燕, 刘辉利, 黄书海, 等. 城镇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研究, 2023(24):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