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王晶晶
湖南省三邦建设有限公司 421000
一、引言
工业化与信息化高速推进带来空前便利,也伴随污染物排放激增、空气质量恶化等全球性挑战。中国已将大气污染防治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成效直接关乎环境工程质量、公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唯有以系统设计、精准防控、长效机制和全民共识为抓手,持续创新监管与技术路径,方能在经济与环境双赢中为地球家园贡献中国方案。
二、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的来源(一)公众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公众环保意识薄弱是污染反弹的深层症结:燃煤取暖、秸秆焚烧、尾气直排叠加,PM2.5 居高不下,根子在“个人行为—空气质量—健康代价”链条认知缺失。破解路径是“教育+监管”双轮驱动:用社区宣讲、短视频挑战、积分奖励把绿色出行、清洁取暖转化为日常习惯;同步加密网格监测和“随手拍”举报,对偷排焚烧快查快罚,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收益。唯有人人意识到“减排即利己”,并辅以刚性执法,方能真正压缩污染源,守住蓝天。
(二)经济发展理念相对滞后
传统“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惯性仍在部分城市延续,资源浪费与环境透支放大了大气污染。必须把“绿色、低碳、循环”纳入发展主线,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资源效率革命和环保硬约束,实现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同步改善。
(三)缺乏科学的大气污染处理防治技术方法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起步晚、底子薄,核心短板在于“缺技术、弱监管”。现有废气治理装备老旧、工艺粗放,对有毒有害组分去除率低;法规体系碎片化、执法弹性大,重点行业监管流于形式。破解之道是“双轮驱动”:技术端设立专项基金,联合科研院所攻关低温等离子体、高效催化氧化等先进工艺,并建立技术目录和快速推广平台;制度端修订排放标准、细化罚则,推行在线监测+信用评价,对超标企业实施限产、电价惩罚等硬措施,确保法规刚性落地,实现治污能力跃升。
三、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其危害(一)大气污染物的特征特点
大气污染具有扩散能力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其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污染物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大气并混合,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部分污染物在大气中还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更多有害物质。大气污染的广泛性和污染物多样性使得治理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污染源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管理难度,影响了大气污染防治效果。因此,需根据大气污染特点制定更精确有效的管理策略。
(二)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危害
大气污染直接推高哮喘、肺癌等呼吸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并可能诱发细胞癌变;其间接效应如臭氧层破坏则放大紫外线辐射,危及人类与动植物。酸雨改变土壤水体酸碱度,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气体与颗粒物共同加剧全球变暖、热岛效应并扰乱气候系统。治理污染已不仅是环保议题,更是维护公共健康与地球生态安全的关键防线。
(三)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人类排放的污染物正多重冲击地球生态安全:臭氧层遭破坏后出现空洞,过量紫外线直达地表,威胁人类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二氧化硫等致酸雨 (pH<4) ),腐蚀森林、土壤和水体,破坏生态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激增,引发全球变暖,加速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及极端气候频发,直接危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一)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关键在于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协同。政府要将环保法规、政策与科普信息通过传统与新媒体同步传播,定期举办互动式环保活动,让绿色理念渗入日常;同时结合本地大气污染特征制定防治细则,健全问责机制,对违法排污“零容忍”。企业须将环保纳入生产全过程,主动公开排放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公众则应从减少一次性消费、绿色出行等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尽责”的氛围。只有政府引领、企业履责、公众参与三位一体,才能汇聚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全民合力。
(二)合理控制污染源与加强排污管理
合理控制污染源与加强排污管理,核心在于把分散的防治举措固化为长效制度:地方政府以奖励资金、示范项目、公益宣传提升企业减排自觉性 联控平台, 实现污染源清单共享与联动削峰;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建立“污染源— 点行业实施排污许可、在线监控和绩效分级,对超标排放企业依法按日 治成效;通过产业升级、工艺改造、清洁能源替代和污染企业搬迁,压缩存量排放;对机动车实施遥感筛查-I/M 制度联动,禁行超标车辆,严管不合格油品,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闭环管理体系,持续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三)优化产业布局与提升环境工程技术
优化产业布局与提升工程技术,是破解大气污染困局的关键。城市规划须立足气候地理本底,划定生态功能区,精准识别污染源及其扩散路径, 染范围。 产业端以清洁能源替代、落后产能淘汰、绿色工艺升级为抓手,推动企业特别是 染防治内 实现“增产不增污”。技术端则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监测监管平台建设,推广 智慧感知 装备,同步强化运维标准与制度,确保设施高效、数据真实、响应及时。通过“空间优化 升 级 技 三位一体,构建可持续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四)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
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关键在“摸清底数、完善法规、刚性执法、区域协同、重点治理”五位一体:全面运用在线监测、走航和卫星遥感动态掌握企业排放总量,及时修订地方标准并提高违法成本,实行“双随机+夜查”零容忍打击超标偷排,秋收季加密秸秆禁烧巡查;建设跨省联防联控平台统一数据与应急,对钢铁、水泥、焦化等高排放行业限期完成提标改造,供暖锅炉全部安装在线监控并与部门联网,全面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无证或超量即停产整治,形成“不敢排、不能排、不想排”的长效机制,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五、结语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是环境工程落地的核心抓手。依托先进治理技术、精准监管与刚性执法,可系统提升生态部门的防治效能,维系生态平衡与民生福祉。政府须以长效机制固化成果,通过源头削减、标准引领、资源优化等组合策略,实现大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我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夯实绿色根基。
参考文献
[1]李志新.探索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J].化工管理,2020,(26):109-110.
[2]刘刚.基于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探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0,(04):223-224.
[3]钱荣祥.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06):63-64.
[4]王皓.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简析[J].节能,2019,38(10):167-168.
[5]黄峙峰.浅谈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措施[J].房地产导刊,2019(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