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中国威胁论

作者

李姚

吐鲁番市社会主义学院 新疆吐鲁番 838000

一、“中国威胁论”的背景

“中国威胁论”源于19 世纪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欧洲就被中国领袖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和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率所倾倒。但那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中国,甚至有人预言中国可能“崩溃”。《明镜》周刊曾对此表达了 “恐惧”: “如果中国人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全世界人都将挨饿。”早期的“中国威胁论”主要对文化意义而言的。由于欧洲国家与中国在宗教、民主、人权等诸多价值体系上存有较深分歧,中国很难真正获得欧洲国家的好感。新中国成立时,美国炒过一阵“中国威胁论”: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可能在东南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会对美国形成“红色威胁”。

二、“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威胁论”

“中国经济威胁论“是美国等其他国家在计算中国经济总量时,采用本身同有理论缺陷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法等,不科学的做法产生的。1981 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克拉维斯:“首先提出以购买力平价(PPP)方法来衡量中国的经济规模。90 年代以后购买力平价方法逐渐被一些国际组织采纳用以估算中国的经济实力。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一下子将中国的经济规模扩大了2 倍以上。1

截止2011 年加入世贸组织近10 年来,中国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 1700 多亿元人民币,10 年来,中国积极承担应尽国际责任,推动了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尤其是欧债危机之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一直在积极参与解决欧债危机。据路透社消息称,中国已批准央行筹建新的外汇投资机构,初始资本规模约达3000 亿美元,以“华美”及“华欧”两大基金,进军欧美市场。中国此举被市场解读为将分头对欧美两大市场出手救市。

(二)“军事威胁论”

“填补真空”论是指中国正在趁苏联解体和美 事力量收缩的时机增强军事力量,以填补亚太地区的“真空”。1993 年美国《外交》冬季号的 联及美国退出太平洋后形成的“权力真空”,进而扩张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2 这种 武力来解决其与周边国家间的边界分歧。一些西方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强大后可能会提出收复失地的要求,从而引起新的边界冲突。

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2010 年3 月公布年度《全球军力平衡报告》,对全球军费支出进行解读。报告称,西方国家军费支出进入下行通道,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军费开支却在“继续大幅增加”。欧美国家炒作中印军费大幅增加,渲染中国威胁论。据法新社报道,报告称,全球防务支出保持稳定,从2006 年的1.3 万亿美元增加到2008 年的 1.55 万亿美元,2009 年的数字可能更高。报告认为,与西方国家军费开支进入下行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从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复苏,军费开支将持续上扬。

(三)“地缘政治威胁论”

所谓地缘政治, 就是因地理位置及其他地理状况的限定作用而产生的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出现同步改善。面对中国的崛起,区域外某些大国插手中国周边事务,也进一步加剧了本已存在的周边安全风险。基于地缘政治的“中国威胁论”在国内媒体上也比比皆是,从美国担心中国威胁其在太平洋的利益,到韩国担心中国威胁到美日韩同盟,协助朝鲜入侵,到俄罗斯担心中国移民占领西伯利亚的“人口威胁论”到印度、东南亚对中国争霸印度洋的担心。

三、比较俄罗斯和日本的“中国威胁论

(一)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

与西方不同的是,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民间调门高于官方,地方政府调门高于中央。比如,2005 年中国企业在圣彼得堡投资建设的“波罗的海明珠”大型住宅工程项目获得市政当局批准时曾引发激烈反对。示威者打着“不给中国人一寸土地!”的横幅游行,一些市议员发表演讲,称中国人正“对全世界进行人口扩张”。

1、“中国经贸威胁”

“中国经贸威胁”是指一些人担心中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低廉,质量又不断提升,从而极富竞争力,会打压俄罗斯的民族工业。例如:近几十年来,俄罗斯的汽车行业担心俄罗斯汽车市场所剩不多的领地被中国人占领。另外,中俄贸易存在着较大逆差,并且俄罗斯以出口原料为主,而中国以出口制成品为主,这也令俄罗斯经贸界人士不满。

2、“中国能源威胁”

“中国能源威胁”是指一些人认为中国掠夺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原料,担心中国控制俄罗斯的能源,对中国公司控股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和购买俄罗斯油气田的计划相当敏感并坚决反对。因此才会导致中石油被迫退出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竞标。远东石油管道建设的一波三折也是因为一些人认为俄远东石油管道通往中国,最终将导致中国以“唯一买主”的身份压低原油价格,损害俄方的利益。

3、“中国人口威胁”

在历史上由来已久,是指一些人担心中国人口迁徙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人口扩张”,把远东逐渐演变成“中国人的领土”。对于中国的移民问题,实际上在俄罗斯被极度夸大了。据国际移民组织的材料,华人在俄罗斯移民中的比例仅为 4.9% ,不仅远低于乌克兰人 (27.9%) ,也低于越南人(6.6%)。绝大多数在俄罗斯务工、经商的华人也没有定居俄罗斯的计划。

(二)日本的“中国威胁论”

日本的“中国威胁论”形成于冷战初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军事现代化步伐也明显加快。并且,随着中国的产品开始大批进入日本市场,日本感到在经济方面受到中国威胁。另一方面,中国对于本国海洋利益的合理开发,也受到日本的关注。日本一些“战略家”认为,亚洲地区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和令他们感到担心的因素,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来自“中国的威胁”。3 日本“中国威胁论”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日本的心理思维习惯等政治文化紧密相关。1990 年 8 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的文章,从国力的角度把中国视为一个潜在的敌人。1992 年8 月12 日,日本《朝日新闻》断言:“中国正在成为破坏亚洲均势的不稳定因素。”4 此论调最早形成体系是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于1992 年提出,该基金会形容中国政治上是“列宁主义”,经济上是“资本主义”,商业上是“重商主义”,军事上是“扩张主义”。提出“崛起的中国是美国在亚洲的安全挑战”的论点。日本的“中国威胁论”主要有“中国经济威胁论”和“中国军事威胁论”两种。

1、“中国经济威胁论”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日本有些人对此心态失衡,大肆渲染“中国经济挑战论”、“第三世界强国论”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3 年底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以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认为中国的 GDP 已达 1.66 万亿美元。日本媒体据此称中国的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与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三超级经济大国,并以此渲染“中国经济威胁论”。520 世纪90 年代对日本来说是经济不景气的十年。随着生产据点向亚洲迅速转移,日本国内出现产业空心化和就业不足的现象。中日两国经济交往的深化,使中国产品开始大批进入日本市场。此前,日本一直是对美贸易最大的顺差国,近几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对美贸易顺差第一大国,而且对日贸易也是顺差。这就使日本对中国产品出口的迅速扩展感到不安。因此,日本开始宣扬“中国经济威胁论”,以此来保护本国经济。

2、“中国军事威胁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日本有一些政治家开始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2005 年12 月22 日,麻生太郎外相在会见记者时极不负责任地渲染道: “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有核武器,军费连续 17 年两位数增长,且内容极不透明,中国正成为相当程度的威胁。” 另有 些人认为: 中国军费连续几年两位数增长,在亚太地区挑起新一轮军备竞赛;中国向一些国家出售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转让核技术给不负责任的国家,造成了地区局势紧张和冲突升级;中国准备利用日益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南沙群岛等有争议的岛屿”等。有人甚至把中国打击“台独”势力也说成是对日本及地区安全的威胁。

四、对“中国威胁论”的正确态度

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大都论据不足,这些都不可取。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需要一个稳定有利的国际环境。因此,我们要辨证看待“中国威胁论”,正确应对“中国威胁论”既要淡定从容,又要主动作为,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培育与大国相适应的从容心态,积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我们应具备全球战略眼光,积极主动地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形象。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威胁论”的出现正说明了外国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变,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点也不会变,虽说有些方面我们走在前列,但在很多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种状况短时间之内不会根本改观。“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现在国际竞争比以往更激烈,我们要增强定力,以“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千万不可错过眼前的难得的发展机遇,耽搁、延迟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须知“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内部问题要靠发展,解决许多国际问题也要靠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张伯玉.试析日本对华强硬政策[J].日本学刊,2005(2).

[3]王珏.“中国经济威胁论”及其国家形象悖论[J].国际观察,2007

[4]Kristof.The Rise of China[J].Foreign Affairs,November/December,

1993.

[5][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赵晓春.“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有关对策[J].国际关系学院报,1995(2).

1.[美]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 Kristof. The Rise of China[J]. Foreign Affairs, November/December,1993.

3.赵晓春.“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影响及有关对策[J].国际关系学院报,1995(2).

4.王少普.论当今日本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J].亚太论坛,1993,(4)

5.张雅丽.战后日本对外战略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