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与对策

作者

张磊

通辽市第三人民医院 028000

1 引言

精神障碍是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部分患者因病情严重、反复发作或缺乏家庭支持等原因,需要长期住院治疗。长期住院虽能为患者提供稳定的治疗环境和基础护理,但也可能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逐渐退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进而产生一系列特殊的康复护理需求。

康复护理作为精神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不仅在于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更在于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其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条件[1]。因此,深入了解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其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2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

2.1 生理护理需求

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在生理方面存在较为基础且关键的护理需求。部分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可能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如无法自 完成洗漱、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协助。同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 系列躯体不良反应,如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肥胖、代谢综合征等,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做好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监测与护理[2]。

此外,长期住院患者的活动范围受限,缺乏足够的运动和锻炼,容易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对合理的运动指导和康复训练存在需求。在饮食方面,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食欲异常(亢进或减退)、饮食不规律等情况,需要护理人员进行饮食干预和营养指导,保证患者摄入充足、均衡的营养,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2 心理护理需求

长期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多方面的心理护理需求。由于疾病的困扰和长期与社会隔离,患者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和被遗弃感,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理解和尊重。很多患者对自身疾病存在认知偏差,要么过度恐惧、焦虑,担心疾病无法治愈,要么缺乏自知力,拒绝接受治疗和护理,因此需要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信心。

另外,长期住院生活单调乏味,患者的情绪容易波动,可能出现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需求,以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的心态。部分患者还可能因担心出院后无法适应社会、受到歧视等而产生焦虑情绪,需要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指导。

2.3 社会功能康复需求

社会功能的恢复是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其回归社会的重要前提,因此患者在这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长期住院使患者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其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工作技能等社会功能逐渐退化。患者需要通过康复训练,重新学习和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如参与小组互动、角色扮演等活动。

在生活技能方面,部分患者由于长期依赖护理人员,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如做饭、洗衣、购物等,以提高其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患者也渴望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劳动,通过劳动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为回归社会后的就业做准备,因此对职业技能培训存在需求。

2.4 安全护理需求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可能存在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外逃等风险,因此安全护理需求尤为重要。部分患者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可能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安全监护,及时发现并干预危险行为。

此外,住院环境中的一些潜在安全隐患,如门窗损坏、地面湿滑、危险物品管理不当等,也可能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患者需要一个安全、舒适、无危险的住院环境。同时,对于一些伴有癫痫、高血压等躯体疾病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做好病情监测和急救准备,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3 当前康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康复护理理念落后

目前,部分精神科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对康复护理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 “以疾病为中心” 的层面,过于注重患者精神症状的控制,而忽视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康复护理工作多以基础护理和安全管理为主,缺乏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无法满足患者多方面的康复需求。

3.2 康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从事精神科康复护理工作的人员数量相对不足,且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康复护理的方法、技巧和评估手段掌握不够熟练。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计划,也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各种康复训练活动,影响了康复护理的效果。

3.3 康复护理设施和资源匮乏

些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康复护理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和场地,如活动室、技能训练室等,无法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康复训练项目。同时,康复护理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护理资源尤为短缺,无法满足长期住院患者的康复需求。

3.4 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患者的家属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经济压力等原因,对患者缺乏关心和照顾,甚至放弃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社会上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导致患者回归社会困难,影响了其康复的积极性和效果。

4 满足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护理需求的对策

4.1 更新康复护理理念

树立 “以患者为中心” 的康复护理理念,将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作为康复护理的核心目标。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护理观念,从单纯的疾病护理向全面的康复护理转变。在护理过程中,注重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服务。

4.2 加强康复护理人员队伍建设

加大对康复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康复护理理论、康复训练方法、心理疏导技巧、社会功能评估等方面。同时,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数量,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康复护理工作中。

4.3 完善康复护理设施和资源

加大对精神科医疗机构康复护理设施的投入, 改善康复训练环境,配备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和设备,如运动器械、生活技能训练道具、职业技能 具等。 建立专门的康复训练场地,如活动室、技能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等,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康复训练 目 。同时,优化康复护理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护理资源建设,提高康复护理服务的可及性。

5 结论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安全等多个领域。当前,我国精神科康复护理工作在理念、人员素质、设施资源及社会支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参考文献

[1]柯琴芳,潘晓华. 风险管理在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饮食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国民康医学, 2017, 29 (20):93-94+122.

[2]陈燕燕. 长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院感发生部位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 17 (83):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