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与实践

作者

侯明远

大悦城控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310000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建筑废弃物产量激增,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降低环境污 和节约资源的 也带来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技术水平 宁 建一 度低等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探讨行之有效的路径优化对策,对促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建筑废弃物年产生量已超30 亿吨,占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0%以上。传统填埋处理方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资源化利用成为必然选择。 建筑废 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关键,建筑废弃物含有大量可循环利用的材 将 们对于原生资源的采挖和依赖程度,有效缓解资源短缺所造成的紧张局面[2]。先进技 地提取和利用废弃物中的可用成分,显著提高资源循环效率。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 社会走向资源节约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研究意义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是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实现“无废城市”目标的关键路径,符合《“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政策导向。

2. 建筑废弃物的组成与特性

2.1 主要成分

建筑废弃物的组成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混凝土块、砖块、渣土、废木材、废钢材、废塑料等。其中,混凝土块和砖块占比较大,约占建筑废弃物总量的 60%~70% 。这些废弃物的来源广泛,涵盖了新建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以及道路桥梁维修等多个领域。

2.2 污染风险

重金属析出、粉尘污染、地下水渗透等环境危害。

3. 资源化利用技术路径

3.1 初级利用:现场分类与回

各地要依照《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将建筑垃圾分为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因地制宜明确处理方式。严禁将建筑垃圾直接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理。案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通过现场破碎回填,减少废弃物外运量 35% 。

3.2 中级利用:再生建材生产

再生骨料技术:破碎筛分后用于C30 以下混凝土(抗压强度达标准90%以上)

再生砖制品:浙江大学团队利用60%废弃粘土砖制备的透水砖符合GB/T 25993-2010 标

3.3 高级利用:高附加值产品

日本“Ecocement”技术:焚烧灰渣制成水泥, CO2 ₂排放减少德国“R-cycle”系统:基于BIM 的废弃物追踪再利用技术;

4. 国内外实践对比

5. 现存问题分析

5.1 技术瓶颈

分选效率低(混杂度>15%时再生骨料性能下降)

再生建材市场接受度不足

5.2 政策短板

地方性法规执行力度差异大

税收优惠覆盖范围有限

5.3 经济可行性

再生骨料成本比天然骨料高 10-15 元/吨

6. 优化对策建议

6.1 技术创新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过程中需要推广智能分选机器人(如芬兰ZenRobotics 系统)的应用,智能分选机器人通过3D 视觉识别与机械臂协同,实现混合废弃物精准分拣,某实验室测试分拣效率达95%,较传统人工提升3 倍。开发再生骨料强化剂

6.2 政策完善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过程中需要推行 “建筑垃圾排放收费”制度,项目企业可以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申请获得政府补贴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在 程度上弥补了项目运营成本的不足,提高了项目的盈利能力,对推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作 。参 日本《建筑循环利用法》设定资源化率目标(如混凝土块 70% 、金属 95% ,将达标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与工程招投标资质挂钩。

6.3 商业模式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PPP 模式模式,例如:上海老港建筑垃圾处理项目社会资本参与度达 60% ,通过构建商业化处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效果。

7. 结论与展望

建筑废弃物资源化需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体系。未来应重点突破再生材料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结合碳交易机制提升经济性。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已显示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资源化利用产业崛起,拉动废弃物分类,处理技术开发和再生建材制造等相关产业链,给社会带来大量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稳步增长。建筑废弃物也得到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增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资源化利用也带动有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给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施工废弃物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为了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目标,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 前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可以有效地推动建筑施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建筑废弃物带来的环境问题,还能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住建部.《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CJJ/T 134-2019)

[2] 王鹏等. 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J]. 硅酸盐通报, 2022(5).

[3] European Commission.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Management Protocol,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