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教育体系: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的探索

作者

英雄

集宁师范学院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奠基阶段。农牧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教育需求。构建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农牧区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还能在幼儿心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农牧区幼儿教育现状

(一)基础设施薄弱

农牧区幼儿园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许多幼儿园教学建筑面积不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用地面积标准。房屋老化,接近危房标准,活动室、消毒室等标准配备严重缺失。教学设备匮乏,除了少量滑梯和球类玩具外,电子设备等先进教学设备几乎为零。以某农牧区幼儿园为例,全村人口众多,适龄入园儿童数量可观,但幼儿园实际教学建筑面积却十分有限,教学设施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资力量不足

农牧区幼儿园师资队伍问题突出。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部分幼儿园以“临时工”为主要教学力量,正式教师大多是从小学调来的临近退休的“奶奶”老师。这些教师在专业技能和体能方面难以胜任幼儿教学工作,且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对教育孩子缺乏耐心,体罚幼儿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由于农牧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通讯、住房等条件较差,幼教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农牧区任教,导致专业教师短缺,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展困难。

(三)教育理念落后

农牧区幼儿教育存在小学化倾向,忽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缺乏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性教育。“放羊式”教学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幼儿自然本性,急功近利,抹杀幼儿想象力。例如,一些幼儿园教师为方便教学,让幼儿复印简笔画上色,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展示整齐,但却严重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和合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和合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和谐、融合、共生。《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老子》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论述,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和合”对万物化生和人生在世的重要性。“和合”文化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倡导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和合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支撑作用

和合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和合共生的格局。尽管历史上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和冲突,但最终都以和合共生为结局和归宿,保持着多民族的大一统格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和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求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和合文化。通过教育、文化等多种途径,弘扬和合文化中的和谐、包容、团结等价值观,使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情感上相互亲近、相互认同。

三、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的农牧区幼儿园和合(一)课程设计:融合多元文化,培养民族认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德等。例如,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组织幼儿参与包饺子、做青团、赛龙舟、赏月等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结合农牧区多民族的特点,开设各民族文化课程,介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艺术形式等。

(二)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教育能力

定期组织农牧区幼儿教师参加专业培训,邀请幼教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培训内容应包括幼儿心理学、教育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和合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

(三)家园共育:凝聚家庭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家园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幼儿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和进步,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和策略。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制作、亲子阅读等,让家长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来,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环境创设:营造和合氛围,浸润幼儿心灵

幼儿园要创造和美的物质环境,营造温馨、和谐、舒适的教育氛围。在园所布局上,要注重空间的合理利用,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如阅读区、建构区、艺术区、科学区等,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同时,要在园所环境中融入和合文化元素,如张贴和合文化主题的壁画、摆放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和合文化的熏陶。营造和睦、团结的人文环境,让幼儿在关爱、尊重、包容的氛围中成长。

构建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教育体系是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课程设计、师资培养、家园共育、环境创设等多维度的策略实施, 能够有效提升农牧区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和合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1]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郭婧婧;王建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03);

2]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丰娴静.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S1);

[3]文化自信视域下高职院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路径探颐—以常州传统建筑为载体[J].陈国锋.职教通讯,2019(12)。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农牧区幼儿园和合文化传承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NGHYJ09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