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本科生角色压力的维度结构

作者

王彦 孙敏 李玲玲 史忠媛 傅鑫媛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 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 引言

处于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的本科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进入并适应成人世界,在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最终建立自己的生活结构(Arnett, 2000)。然而,在进入大学的转折期中,本科生的身份探索期被大幅压缩,面对独立发展的任务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压力(陶沙, 2000)。此外,社会内卷氛围加剧了本科生的多角色参与,使其身份由现实延伸至网络,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在数字化浪潮与社会内卷化双重驱动下,本科生的网络角色参与已呈现出从单一身份向多元角色转变的特征。默顿(2006)的角色丛理论指出,每一个处于某一社会地位的个体,都具有由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角色而组成的角色丛,其中的角色存在冲突等不稳定特质。因此,角色压力是多角色个体必然面临的问题。而角色压力不仅会威胁个体的身心健康(Mérida-López et al., 2017),还将导致个体产生倦怠、放弃投入,甚至是脱离角色(Solichah& Larassaty, 2024)。本科生在社交平台内容创作者、网课平台学习者、虚拟社群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中来回转变,而成年初显期的角色剧变和自主性与被动性兼具的多角色参与使得本科生面临角色理解模糊、角色能力不足但角色任务繁重的矛盾处境,进而步入角色压力的“困境”——网络谣言辨别、虚拟身份伦理等新型道德挑战。

角色压力(role stress)是指角色期望不明确、不一致或过度繁重时,个体无法满足角色的要求与期望而产生的压力(Taylor & Kluemper, 2012)。角色压力分为角色 t al., 1995)。角色模糊(roleambiguity)是指个体缺乏良好地完成角色期 行为后果(Kahn et al., 1964);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是指不同角色的期望或要求之间、 不 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Peterson et al., 1995);角色超载(role overload)是指个体接收到的角色期望超过了个人时间或能力允许的范围(Fogarty et al., 2000)。

然而,以往关于角色压力的研究集中 于组织领域及其相关群体中 而少有研究针对本科生群体分析其角色压力,其角色特征也与组织群体存在根 生拥有实质的角色自主权。角色特征的差异可能导致本科生的角色 同的反映。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本科生的角色压力现状,对其维 理论方法,招募在读四年制本科生作为访谈对象并开展半结构式访谈, 根据编码结果探索分析本科生角色压力的维度结构。

2 扎根理论视角下的质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

通过线上发布访谈海报招募访谈对象,以理论饱和原则作为抽样截止标准,共招募16 名四年制本科生作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5 人(31.25%),女生11 人 (68.75%) ;大一年级3 人 .(18.75%) ,大二年级4 ,大三年级 4 人(25.00%),大四年级 $5 \ \mathscr { N } ( 3 1 . 2 5 \% )$ ;年龄在 19-23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20.94 岁(SD = 1.80)。

2.2 研究程序

研究围绕“本科生角色压力”核心主题,梳理文献并基于扎根理论范式,设计包含13 个问题的半结构访谈提纲,内容涉及角色认知、压力情境、情绪感受及应对方式等。研究采用网络会议形式开展访谈,时长 45-60分钟。共收集16 份约19 万字访谈材料。

研究使用Nvivo 12 进行三级编码:首先进行开放式编码,拆解原始资料,提取85 个编码、864 个参考点,形成任务模糊、时间冲突等概念。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进行主轴式编码,整合开放式编码结果,将开放式编码归类为17 个主轴式编码。基于前两者,再进行选择性编码,提炼核心范畴,生成角色压力、压力反应、应对方式、环境线索、入学适应5 个选择性编码,构建维度结构。并进行信效度检验。

2.3 研究结果及讨论

2.3.1 本科生的角色参与及压力现状

受访本科生的平均角色数量为5.44 个,主要分布于课堂、家庭、实习、学生组织等场域。随着年级的推进,本科生的角色丛结构发生变化:低年级以学业和学生组织等校园内部角色为主,而高年级则逐渐以课题研究与实习实践等发展导向型角色为核心。由于不同阶段的核心任务不同,角色模糊始终是各年级首要问题。而角色超载次之,与大学教育模式和社会竞争氛围相关,学生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需兼顾多角色任务,易导致角色超载。

2.3.2 本科生角色压力的维度结构

本科生的角色压力是一个压力源取向的、以自主性为核心特质、各维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整体,共包含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超载和角色规划四个维度,并分别表现出不确定、不一致、挑战性等主要特征(见图 1)。

 图1 本科生角色压力的维度结构

研究进一步区分了本科生角色压力的核心特征。其中,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超载是带有限制性色彩的角色压力维度,而角色规划则是自主性色彩浓烈的角色压力维度。角色模糊是指本科生缺乏恰当地“扮演”角色所需要的信息,其不仅包含了由于对角色相关内容了解不足所产生的模糊感,还包含了由于角色信息多变而导致的角色认知混淆。角色冲突是指本科生在角色履行过程中经历的单一角色内或多个角色间的矛盾或不一致,其不仅体现在任务、时间、资源、要求等客观方面,也体现为本科生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意愿与角色期望间的不一致。角色超载是指本科生所承担的角色或任务在时间、知识技能水平、工作量等方面超过其承担能力而给个体造成的以“负担过重”为核心的压力体验。而角色规划是基于本科生规划任务的必要性、自主性以及复合性所提出的独立维度,是指本科生以毕业发展为目标,对规划内容感到不清晰、不确定或不一致而感受到的压力,其关注在发展方向上的选择结果等内容,而不关注实际的规划履行过程。

3 研究贡献与不足

理论层面,本研究补充扩展了角色压力领域的研究。聚焦于学生群体,通过对本科生角色压力维度结构的探索性分析,丰富并拓展了角色压力的概念内涵。现实层面,一方面,研究揭示的本科生角色压力现状与年级差异,可推动高校将角色压力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与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相结合,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综合育人机制。针对大一年级突出表现出的角色模糊问题,学校可提供学业规划指导与网络身份适应性支持,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网络行为中的责任与规范意识;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其社会支持相对不足的特点,设计压力管理工作坊,搭建专业咨询平台,引导其在实习、科研和线上社交中形成清晰的角色边界与道德判断能力,预防因消极应对所引发的身心问题。另一方面,本研究对本科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显著,有助于其深入认知角色压力的本质与应对机制。通过引导低年级学生善用社会支持资源,高年级学生增强情绪调节与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其在多元网络场域中的角色适应能力与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在角色压力情境中主动采取积极应对策略,提升整体的学习生活适应力与网络行为素养。

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研究仅以四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未涵盖专科、硕士、博士等其他学生群体,未来可针对更广泛学生群体开展角色压力研究。其次,本研究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未来可结合定量研究设计,以进一步验证和拓展相关发现。

4 结论

本研究从压力的过程视角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质性访谈探索了本科生的角色压力现状,对角色压力的维度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结论:本科生的角色压力包含四个维度,分别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超载和角色规划。其中,角色规划是基于本科生规划任务的必要性、自主性以及复合性所提出的独立维度。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本科生角色压力构建了理论框架,也为应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本科生的心理健康与能力发展问题提供了实证支持与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默顿. (2006).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唐少杰, 齐心 译). 译林出版社.

陶沙. (2000). 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 81–87.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5), 469–480. Fogarty, T. J., Singh, J., Rhoads, G. K., & Moore, R. K. (2000).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burnout in

accounting: Beyond the role stress model. 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2, 31–68.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 Rosenthal, R. A.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Wiley. Mérida-López, S., Extremera, N., & Rey, L. (2017). Emotion-regulation ability, role stress and teachers’ mental

health. Occupational Medicine, 67(7), 540–545. Peterson, M. F., Smith, P. B., Akande, A., Ayestaran, S., Bochner, S., Callan, V., … Setiadi, B. (1995). Role conflict,

ambiguity, and overload: A 21-nation stud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2), 429–452. Solichah, N. L. (2024). The effect of workload on burnout with role stress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in employees of

pt. Trikayarasa jaya food. Jurnal Mantik, 7(4), 1–21. Taylor, S. G., & Kluemper, D. H. (2012). Linking perceptions of role stress and incivility to workplace aggress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7(3), 316–329. 1 基金项目:教育系统关工委课题(GGW-2024-C17) 2 通讯作者:傅鑫媛,fuxinyuan@cuf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