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汉西味觉词“苦/ amargo”对比研究

作者

曾蓉芳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一、引言

概念隐喻是由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哲学家马克·约翰逊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概念隐喻通过将源域映射到靶域来描述。这种映射是一种跨概念的系统性映射,它通过单向的、推理性的过程,使我们能够用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来理解那些抽象的、不可感知的经验。

不管是汉语还是西班牙语,味觉词都通过隐喻映射构建了丰富的抽象概念系统,由于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往往会对不顺心、困扰的经历或事件记忆深刻,因此“苦/amargo”的隐喻网络尤为复杂,隐喻层级较为扩散,并且深度较高。本文选取这个味觉词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网络的异同。

二、味觉词“苦”的隐喻探析

人们对于苦味食物的反感则是遵循体内的生物防御机制。由于多数天然毒素(如植物生物碱)具有苦味,经过漫长进化,人类在品尝到这类食物时身体会自然发出“危险信号”,从而触发回避反应。此外,苦味刺激会激活大脑中处理厌恶感(岛叶)和情绪处理(杏仁核)等区域,这与悲伤相关的脑区存在重叠。

(一)“苦”在汉语的概念隐喻映射

(1)味觉域→视觉域

他们面面相觑,满脸苦相。莫言/食草家族

“苦”:像胆汁和黄连一样的味道,与“甘、甜”相对。该词从味觉域向视觉域的隐喻映射以视觉感官为基础,形容痛苦、无奈或悲伤的面部表情。例句中,人物因深陷愁苦情绪中,呈现出痛苦、悲伤的神情,就像是吃到很苦的东西一样。

(2)味觉域→触觉域

猴跳儿在边上用舌头舔了舔他干裂苦痛的裂嘴唇。马聋子不知为啥用手把自己的嘴给捂上了。 阎连科/受活

从味觉域映射到触觉域,味觉词“苦”以身体物理感受为基础,用来形容因身体上遭遇的病痛、折磨等造成的疼痛感受。

(3)味觉域→听觉域

林诚恳地说。他没有流泪,但是他的声音却变成苦涩的了。 巴金/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

“苦”从味觉域到听觉域的映射基于听觉感知,形容话语中包含着的痛苦、悲伤等情绪。如例句所示,虽然“他”并没有流泪,但因为无法帮助想帮助之人,内心充满愧疚与愁思,语气中便也带有了这种情绪。

(4)味觉域→嗅觉域

一上楼梯,他便嗅到一股苦涩的中药气味,然后就看见灶间的煤气上,小火炖着一个药罐。

从味觉域映射到嗅觉域,味觉词“苦”的隐喻以嗅觉感官为基础,突出鼻子闻到的刺激、让人舌尖发苦的味道。这是因为味觉和嗅觉可以整合并互相作用,人们在品尝食物时往往伴随着嗅觉体验,难以分割。

(5)味觉域→情感域

你为别人而苦恼。或别人为你而苦恼,两种麻烦都使人心情沉重。蒙田/蒙田随笔全集

味觉词“苦”向情感域的隐喻映射,以人的心理感受为基础,表现为悲伤、痛苦与煎熬的情感体验。当人们面临困境或烦扰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与情绪压力。例句中,“苦恼”一词表现出为别人担忧时心里的愁苦和忧愁。

(6)味觉域→人物域

若我未从事种甘蔗也不会这么穷……不过那时候我也雇用过十几个苦力呢,哈哈……

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从味觉域映射到人物域,用来形容在某方面辛酸、劳累、受委屈的人。在第一个例句中,用“苦力”来形容做最低等工作,干着最累的出卖劳力的活的劳动者。

(7)味觉域→程度域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杨绛/读书苦乐

味觉词“苦”作为味觉体验中相对极端的味型,当其向程度域映射时,常被用于表达事物的极端状态。该词还衍生出“耐心地”或“努力地”等副词性语义。例句中用它来修饰求学过程,通过“苦功夫”和“苦读”两词强调学习之路的艰辛。

(8)味觉域→社会生活域

搭好后,让眼下在村边和码头上露天摆小货摊卖烟酒山货土产的人家,免费搬进去卖货,这样,他们不再受风刮日晒的苦 ,肯定会感激咱们。周大新/湖光山色

“苦”从味觉域映射到社会生活域时,表示的是一种困苦、困顿的生活状态。例句中,由于搭建好了遮风挡雨的棚子,摆摊卖货的人家便不会因风雨天气而感到愁苦、艰难。

(二)“苦”在西语的概念隐喻映射

(1)味觉域→视觉域

No necesitamos a nadie más, ¿verdad, chicos? —añade recomponiendo una sonrisa muy suya, dura y amarga, dedicada a David. Marsé, Juan Rabos de lagartija (ESPAÑA)

“我们不需要其他人了,对吧,伙计们?”——她挤出标志性的笑容补上了这句话,那笑容生硬而苦涩,是专门给大卫看的。

在西班牙语中,与汉语味觉词“苦”相对应的词可以用“amargo”来表示。当从味觉域向视觉域进行隐喻映射时,这种强烈且令人不适的味觉感受会投射为反映紧张、不安、悲伤的面部表情。例子中,该词形容的是笑,这时的笑容是主人公心里悲伤难过时发出的苦笑。

(2)味觉域→情感域

Era raro que éste se abandonara a reflexiones tan amargas; nunca hablaba de su familia, ni siquiera a los íntimos, y menos en términos tan duros. Vargas Llosa, Mario La Fiesta del Chivo (PERÚ)

这位素来谨慎的上司竟会陷入如此痛苦的沉思实属反常:他向来避谈家事,即便对心腹也三缄其口,更遑论用这般犀利的言辞。

在将味觉域映射到情感域时,表达的是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这如该词的西语释义一样:像胆汁、奎宁和其他生物碱一样的味道;当这种味道特别强烈时,会让人产生一种持久不快感。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巧妙地运用“amargo”这个词来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表现出心中的悲伤。

(3)味觉域→社会生活域

Los días amargos de persecución y silencio le trajeron una sombría mirada, y ya no pudo hacer los versos alegres y optimistas que había conocido Persia. Serrano, Enrique De parte de Dios (COLOMBIA)

在遭受迫害与噤声的苦涩岁月里,他的眼神逐渐变得阴郁,再也写不出波斯大地曾熟识的那些欢快昂扬的诗句。

当将味觉域映射到社会生活领域时,“amargo”这一味觉词与生活中的困境和不如意相关联,表示沉重、人们不想回忆的时光。例句中,作者用该词形容“他”遭受迫害与虐待的那段时间,不管是对于“他”的生理感受还是心理,都是十分沉重且难以接受的。

(4)味觉域→听觉域

¿Lo habían metido en la misma celda? ¿Lo torturaban como a él? La voz de Modesto era amarga y acusatoria. Vargas Llosa, Mario La Fiesta del Chivo (PERÚ)

难道他们被关进了同一间囚室?正遭受着与他相同的酷刑?因为莫德斯托的声音里充斥着痛苦的控诉。

当将味觉域投射到听觉域时,“amargo”隐喻流露出悲伤或消沉情绪的声音。例句中,“amarga”修饰声音“voz”,突出莫德斯托可能因为受到酷刑惩罚发出的动静声响,在旁人听来是十分痛苦的,让人感同身受。

(5) 味觉域→物品域

A los pocos días, recibió una amarga carta de doña María Martínez, desde París. La Prestante Dama se quejaba de que el Presidente hubiera trazado un cuadro «injusto» de la Era de Trujillo... Vargas Llosa, Mario La Fiesta del Chivo (PERÚ)

数日后,一封来自巴黎玛丽亚·马丁内斯夫人的辛辣信函送达。这位尊贵的夫人在信中痛陈总统对特鲁希略时代的描述“有失公允”......

从味觉域映射到物品域,“amargo”的隐喻是基于某事物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为基础的。在西班牙语中,该词引申出来的一个释义为“引发伤心或不快的”,此时,可形容物品。在此例句中,“amarga”形容的是信件,根据后文的内容,这个信件是玛丽亚夫人为自己的丈夫抱不平。在此处使用这个味觉词是为了表达这位女士内心的痛苦、烦闷与不快。

(6) 味觉域→性格域

Se puso de rodillas. La asfixió la atmósfera cerrada y aquel olor a madera impregnada de humor a mujer amarga. González, Eladia Quién como Dios (MÉXICO)

她跪倒在地。密闭空间里弥漫着浸透怨妇体味的朽木气息,几乎令她窒息。

从味觉域映射到人物域,该词的隐喻义是以人物的性格特征为基础的。如同人们品尝苦味食物时心理产生的抗拒、不适一样,在形容一个人的性格时,“amargo”往往形容的是尖酸刻薄的人。

三、异同点之原因探析

(一)相似性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发现,不管是汉语还是西班牙,在味觉词“苦/amargo”的概念隐喻领域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物质共通。人类生活在同一客观世界中,在物质环境、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1]因此,中西语味觉词汇的认知必然会存在相似性。其次是感知共通。人们往往根据实践活动和身体经验来感知了解这个世界。由于人类的身体构造和生理特征基本相似,因此,对于某些相同经历会产生相似的认知和体验。最后是认知共通。概念的形成以人类经验为基础,即所有概念的形成与认知都离不开大脑或身体的体验,而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则构成了隐喻的基础。隐喻不但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人类身心体验与大脑活动的产物。我们对于味觉的认知便是如此,从一开始的直接品尝得出经验,到后来发现这些味觉特征能够与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相联系。

(二)差异性

当然,中西语关于味觉词的隐喻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从上述对比也能发现,它们存在不同点。

首先是历史不同。不管是中国与西班牙,还是中国与拉美众多西语国家,各自都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除去上文提到的味觉词用法,还有很多关于味觉词的隐喻是在历史典故的演变中形成的,具有其特定的词汇意义,是该民族特有的隐喻义。

其次是文化不同。每个民族都拥有其璀璨夺目的文化,如此,世界才呈现出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文化大舞台场面。但也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导致不同民族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理解不尽相同,其隐喻也就不同,如汉语“苦工”。

最后是语言结构不同。汉语属于孤立语,无屈折变化并且高度依赖词序和虚词,无法通过词形变化表达语法关系或语义拓展,必须通过词汇组合来满足复杂表达需求。因此可以发现,汉语味觉词很少使用单个味觉词来表示隐喻概念,通常需要和其他词汇复合,表示复杂语义。西语是屈折语,通过词形变化表达语法关系和语义拓展,想表达其他语法意义时,一般是通过前缀、后缀拓展词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西班牙语味觉词通常是以形容词的形式出现,并没有其他词性。虽然也会出现复合词,但是数量远少于汉语,且这种构词逻辑接近短语,有相对固定的含义。

四、小结

味觉词汇是很常用的基础词汇,不管是用来形容事物味道还是用来描述抽象概念或者事物,都在汉语民族和西语民族用语中占有一席之地。

通过对中西味觉词“苦/amargo”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它的隐喻映射域很丰富,总体都可分为通感隐喻和非通感隐喻,并且两种语言相同映射域的目标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两种语言的味觉词隐喻研究呈现出来的差异更明显。由于两种语言的母语者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并且历史文化存在较大不同,对于味觉词的隐喻映射域不尽相同。其次,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几乎完全不同,味觉词的词汇表达也不同。

对于味觉词的隐喻分析,在教学时,首先需要注意对语境的分析。其次,需要结合西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最后,可以进行中西对比学习。由于中文和西班牙语两种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在味觉词隐喻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三种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差异出现的历史文化语言等原因,更便于学习者理解和使用。

五、参考文献

[1] Pamies Bertrán, A. e Iñesta Mena, E. M. El MIEDO en las unidades fraseológicas: enfoque interlingüístico. Language Design, no. 3, págs. 41-76, 2000.

[2]Yuan Yiting. Estudio contrastivo de las metáforas del sabor dulce en chino y español. Ibero-América Studies, vol. 5, no. 1, págs. 89-103.

[3]李俏木.(2021).汉语与西班牙语味觉词的通感隐喻对比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38(01),89-93.doi:10.13972/j.cnki.cn21-1500/g4.2021.01.020.

[4]李云霞.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味觉词的对比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06):66-68.DOI:10.15907/j.cnki.23-1450.2011.06.012.

[5]吴玉洁,柯移顺.现代汉语基本味觉词的语义特点[J].文学教育(下),2022,(08):26-28.DOI:10.16692/j.cnki.wxjyx.2022.08.043.

[6]王晶.隐喻视角下的汉俄基本味觉词对比研究[D].燕山大学,2022.DOI:10.27440/d.cnki.gysdu.2022.000999.

[7]卢梦芝.英汉味觉词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3.DOI:10.27019/d.cnki.gfjsu.2023.0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