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唯物史观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向度探析

作者

刘小莉

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基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思想,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因而具有丰厚的思想、历史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民族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提供思想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阐释的关于民族生成、发展以及消亡的一般规律,不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全世界实现民族解放与民族平等的目标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经验启示。

关于民族的生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程度时才出现。也就是说,民族的萌芽是伴随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而形成的历史现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1]。

第二,“大一统”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2]。

第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并开展了符合中国民族实际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有效强化了各民族群众共同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在于铸牢在中国疆域内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渊源、稳定经济生活特征以及统一文化心理认同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共同体意识的演进路径,经历了从政治整合到经济共荣、文化交融的递进式发展。因此,从内容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政治层面的凝心聚力、经济层面的相互依存、文化层面的兼收并蓄。

(一)凝心聚力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在政治上和衷共济、凝心聚力的意识。中国人民构建政治共同体的实践及其理念贯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数千年前,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的民族属性自‘大一统’起就已然具备雏形”[3]。

“大一统”思想萌芽于先秦时期,经秦汉时期的制度建设,完成了从观念建构到国家形态的具象化转型,并不断为后世统一王朝所继承和发展。经过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持续性的政治实践与制度巩固,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框架,并为其政治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深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到了近代,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的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形式不断瓜分中国的领土,使中国统一的疆域被割裂,但同时也激起了中国各族人民的英勇抗争。通过反抗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中国各族人民逐渐联合起来,反对各种形式的民族分裂,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二)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的经济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在经济上相互依存、互补性强的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各民族的繁衍生息与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正如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4]。

(三)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在文化上相互包容、兼收并蓄的意识。中华文化正是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在长期交流交融中充分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和政治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演进同频共振,都根植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向度(一)经济向度:推动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因此,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的。构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推动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各民族的经济交往、交流、交融,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路径之一。

(二)政治向度: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

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一个根本前提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新时代民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才能不断凝聚起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前提下,还必须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形成和发展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发挥中华民族政治主心骨的作用,更加获得各族人民的政治信任,激发起其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三)文化向度: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持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最终构建相互包容、兼收并蓄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四、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指引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这一理论的提出,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扎根于厚重的历史土壤与丰富的思想宝库之中,并在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民族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凝练升华。从内容来看,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的共同体意识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内容。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助推中华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以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60:24.

[2]高敏.新疆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质探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2):86-90+96.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

[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9-28(002).

项目类别: 2024 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拟资助硕士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唯物史观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三重逻辑项目编号:YCYB202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