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原理分析

作者

李杰

平度市技师学院 山东青岛 266700

随着无人机技术迅速发展,多旋翼无人机凭借结构简易、操控灵活以及垂直起降能力突出,在航拍、测绘、物流、巡检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飞行控制系统为多旋翼无人机实现稳定飞行以及执行任务的关键,性能好坏关乎无人机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智能化水准。近些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以及控制算法持续进步,多旋翼飞行控制原理朝着精细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多旋翼无人机由于其系统构成及动力特点,其飞行特性有别于固定翼、直升机,具有灵活响应、悬停稳定、垂直起降等特点。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时整体控制逻辑是通过 IMU 和 GPS 采集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信息和位置信息,给到主控单元结合飞行信息进行控制解算,解算完成后将控制指令给到电子调速器,电子调速器控制无刷电机带动桨叶转动实现动力响应,完成飞行控制,整体的控制响应在毫秒级别。

一、飞行控制基本原理

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的实质是依靠调节各旋翼的转速,来控制整机的姿态以及空间位置。比如,四旋翼结构,由四个分布在对称轴上的电机和螺旋桨组成,借助控制相邻或者对角电机的转速差达成偏航、俯仰以及滚转等基本飞行动作。详细而言,四个电机转速一样时,无人机维持垂直上升或者悬停状态;前后电机转速不一样时,产生俯仰力矩,达成前后倾斜,左右电机的转速差引发滚转运动,控制相对旋转方向的对角电机的转速差,引起偏航运动[1]。这种控制机制实时回应外部扰动与指令输入,对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有较高要求。

达成精细化控制目标,飞行控制系统构建完备的飞行动力学模型,借助姿态解算、状态估计以及闭环控制等机制实时调节。动力学建模依据牛顿—欧拉方程,融合惯性坐标系与机体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剖析各旋翼推力和飞行动作的映射。在姿态角获取环节,依靠惯性测量单元里的陀螺仪与加速度计共同发挥作用,完成俯仰角、滚转角以及偏航角的估算工作。数据经姿态解算算法得到稳定的飞行状态信息,为后续控制指令生成给予基础支撑。如此一来,飞行控制不只是一种力学调节过程,是传感器信息融合与反馈控制协同作用的体现。

二、关键控制算法与实现机制

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控制依赖于控制算法的精确程度以及实时性能,用广泛的控制算法当属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借助对姿态误差实施实时反馈修正,达成对俯仰、滚转以及偏航角的稳定调节。PID 控制器有结构简易、响应速度较快,适用于小型无人机的基础飞行控制[2]。然而针对系统参数变化与外部扰动的鲁棒性欠佳,复杂环境中出现振荡或者误差积累的状况,结合多级嵌套控制结构,像内环运用姿态控制,外环达成位置控制,提升系统整体的稳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

随着控制需求持续升级,比如,模糊控制、滑模控制、LQR 以及自适应控制等先进算法,应用于无人机控制领域。模糊控制借助模糊逻辑规则来处理非线性不确定性问题,适用于未知或者变化模型下的控制场景,滑模控制有强鲁棒性,有效抵御风扰以及传感器误差等外界干扰。LQR 算法构建最优控制策略有着出色表现,适合对控制性能要求较高的任务场景[3]。在实现机制上,现代飞控系统广泛运用嵌入式处理平台,集成传感器采集、滤波估算与控制计算功能,实现高频次的控制指令输出,保证多旋翼飞行的动态稳定与路径精度。

三、飞控系统结构与传感器集成

飞控系统作为多旋翼无人机的核心部分,犹如其“大脑”,承担着感知无人机姿态、处理各类飞行数据以及输出精准控制指令的关键职责,由中央处理单元、传感器模块、执行机构接口以及通讯模块等构成。其中,中央处理单元基于嵌入式处理器构建,常见的 STM32 或者 ARM 架构芯片,肩负着姿态解算、路径规划以及控制算法运算等一系列核心任务[4]。在系统内部,专门设置了姿态控制器和位置控制器,支持任务调度以及故障检测机制,达成多模式飞行。比如,悬停、定高、定点以及自动返航,飞控系统与任务载荷以及地面站实时数据交互,良好的扩展性以及抗干扰能力。

在传感器集成领域,飞控系统配备惯性测量单元,即 IMU、GPS 模块、气压计、磁力计、超声波或者激光高度计传感器,达成环境感知以及状态估计的协同融合。IMU 属于飞控系统最为核心的传感器,内部三轴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获取无人机的加速度以及角速度信息;GPS 模块提供位置信息和航向参考,达成导航控制的关键;气压计辅助完成定高控制;超声波和激光高度计用于低空定点着陆以及避障[5]。飞控系统借助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比如扩展卡尔曼滤波提升定位精度以及姿态解算的鲁棒性,无人机在复杂环境里保持平稳飞行,高效的传感器融合机制,实现自主飞行与智能控制的技术基础[6]。

四、发展趋势与技术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以及高精度导航技术持续取得进展,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控制正朝着智能化、自主化以及协同化的方向迈进。未来,深度学习的感知与决策系统会逐渐融入飞控架构中,达成复杂场景下的动态路径规划以及自主避障,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也会促使多无人机编队飞行、任务协同等应用得以实现。硬件层面,更高性能的嵌入式芯片以及低功耗高精度传感器会为飞控系统给予更强的算力与数据支撑。整体情况看,飞行控制技术在智能算法、系统集成与人机协同不断深入发展,推动无人机多场景应用的核心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海兵. 多旋翼无人机控制与仿真[D].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7.

[2]徐会丽. 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算法研究[D].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2017.

[3]邵英泰. 大轴距电动多旋翼无人机控制问题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4]蒋红阳. 基于 STM32 的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器的多余度系统研究[D]. 吉林大学, 2018.

[5]王栋. 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基于视觉的定位与非线性容错控制研究[D]. 天津大学, 2019.

[6]周子栋. 多旋翼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D]. 华北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