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夏梦君
云南省文山市卧龙街道中心小学 663099
一、引言
在教育政策稳步推进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框架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对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审美情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越来越高,同时,美育教育普遍存在重视技能训练而忽视素养培育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有机融合,能够充分发挥美育的情感浸润功能,同时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提升审美体验,实现以美润心、以心促美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价值
(一)目标协同:指向完整人格的塑造
心理健康教育和美育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研究表明,审美活动能激活大脑的奖赏机制,对情绪调节具有积极影响。美育通过组织艺术鉴赏、创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审美愉悦中释放心理压力、激发创新思维;而心理健康教育则运用认知行为干预、团体辅导等专业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实现心理调适与审美能力的双向提升,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获得心灵疗愈,在心理调适过程中深化审美理解,最终达成人格的和谐发展。
(二)内容互补:拓展教育资源的边界
艺术治疗理论认为,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是表达内心世界的有效媒介。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美育的实践载体相结合,能创造出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通过开展“心理漫画创作”活动,可将学生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以可视化的艺术形式呈现;设计“音乐情绪调节”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运用音乐调节情绪的方法,从而将抽象的心理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审美实践,极大丰富了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三)方法互鉴:创新教育实施的路径
美育倡导的体验式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团体辅导模式展现出显著的共通性。将美育中的沉浸式艺术展览、主题创作工坊等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心理辅导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辅导、角色扮演等方法应用于美育课堂,有助于增强美育教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在合作与体验中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融合的现实困境
(一)理念认知偏差,融合意识欠缺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约 68% 的中小学教师对五育融合的理解仍停留在学科简单叠加的层面。部分教育工作者未能准确把握五育融合的深刻内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视为相互独立的学科,忽视了二者在育人功能上的互补性。这种认知偏差导致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二)课程体系割裂,实践形式单一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说教式课堂教学方式,而美育则主要侧重于艺术技能的训练。两者在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的衔接。
(三)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养亟待提升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师资队伍呈现出专业化单一的特点,缺乏既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又掌握美学理论的复合型教师,这严重制约了融合教学的深入开展。部分数据显示, 83% 的心理教师缺乏艺术教育背景,而76% 的美育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培训。这一现状导致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灵活运用艺术手段开展心理辅导,也无法在审美教育中有效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四、五育融合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一体化融合课程体系,丰富教育内容
积极研发“心理美学”和“艺术疗愈”等特色融合课程,精心设计“情绪主题绘画工作坊”和“音乐冥想训练”等教学模块。组织编写融合型校本教材,构建涵盖心理测评工具、艺术治疗案例库等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融合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支持。
(二)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育人效果
1.项目式学习与艺术表达相融合: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实践项目,如组织学生创作心理健康主题微电影、设计艺术装置作品等,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感受,在实践过程中提升沟通协作能力及心理调适能力。
2.运用现代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借助 VR 技术创设沉浸式审美心理体验场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与心理认知。
3.实施情境化教学策略:创设多样化的艺术情境,如开展沉浸式戏剧表演、举办主题艺术展览等,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中觉察自我情绪,探索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强化复合型师资培养,提升教师能力
1.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心理+美育”教师联合培养体系,开设艺术治疗技术、审美心理学等专业培训课程,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2.开展跨学科研修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美育教师共同参与联合研修,学习心理美学理论和艺术治疗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与知识互补。
3.组建协作教学团队:鼓励心理健康教师与美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课程设计、教学研讨等活动,实现专业优势互补,推动融合教学实践。
(四)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涵盖心理品质改善情况、审美能力提升程度、艺术创作表现水平等多个维度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成长档案袋、艺术作品展演、心理行为观察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多种评价有机融合,全面且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成长与发展。
五、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是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创新举措。通过深入挖掘两者的协同价值,有效解决当前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难题,构建涵盖理念、课程、教学、师资、评价等方面的一体化融合体系,能够实现以美润心、以心促美的良性互动,为培养具备健全人格和较高审美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保障。未来,应持续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探索活动。持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融合模式的创新发展,让新时代教育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更具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2020
[2]李雪.艺术治疗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9):87-91.
[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报告(2022)[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4]王凯.五育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1(6):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