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教学实例研究
徐英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八坼小学 江苏苏州 215222
前言
指向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构建,重视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拟真情境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有效活动,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及文化认同意识。实际授课期间,教师应围绕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其全身心融入进来,通过分析、探究、交流等模式获取知识,掌握文章的语言密码,并积极表达自身阅读后的体会及感受,使其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一、积极语用的概述
积极语用是指个体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能够清晰传递意图,积极运用语言知识和生活经验,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创造性地组织语言、表示思想,且利用互动达到深化知识和情感共鸣的过程。其有别于程式化表述和机械化背诵等“消极语用”,积极语用具有主动性、构建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强调个体积极进行表达,传递自身情感,形成个性化语言风格。
二、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的概述
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是以情境创设为核心,通过多维度环境营造与任务设计,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自主建构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基于教材创设真实或拟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文本内涵,在情感共鸣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实现“浸染熏陶、渗透滋润”的学习效果。
三、指向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一)激活语言本能
以往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活动时,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会将自身作为课堂主体,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在课堂上的表述就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很难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基于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教师利用设计写作任务、辩论活动等激活学生语言本能。使其在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语言知识并积极表达,让学生拥有畅所欲言的表达空间,贴合学生表达欲旺盛的特点。通过教师恰当引导还可打破常规句式,形成个性化语言风格,使其在互动和交流中锻炼逻辑表达能力和语言创作能力,通过积累更多语言储备,真正做到言之有物。
(二)发展思维能力
开展浸润式课堂活动时,教师会组织形式不同的教学活动,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感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其中思辨性阅读活动的设计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用语言支撑观点,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且课堂上组织的情境活动,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表达和交流,使其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而学生也可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促使其发散思维,打破“标准答案”的限制,让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下解脱出来。
(三)厚植文化根基
小学语文教材是由诸多专家和学者,围绕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反复研究和推敲创编而成,其中不但包含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还蕴含着许多经典文本,如古诗词、革命题材作品、神话故事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构建浸润式课堂,让学生深入阅读和分析文本内容,积极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情怀,并形成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以此厚植文化根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指向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教学实例
(一)读写融合教学,培养语用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呼吸,写作是吐纳。”,“阅读”与“写作”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读物,将获得的语言素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密码。以前部分教师授课时将两者分开教学,导致学生写作时出现素材贫乏、无话可写的情况,很难将以前学过的生动语句运用到作文中,使得作文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构建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时,教师可开展读写融合教学活动,阅读过后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使其理清写作思路,运用生动的语言,提高综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为例,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询问学生部分问题,如:“提到春节,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在你的家乡过春节都会做哪些活动?其中你最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设计此种开放性和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表达欲望。随后,让学生自行阅读文本内容,归纳出描写老北京人们庆祝春节方式的句子,找出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对比分析家乡春节和北京春节在庆祝方式上的异同点。这样一来,学生可带着问题进行沉浸式阅读与探究,使其感受到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之情。接下来,教师实施读写融合教学,在此之前鼓励学生前后桌之间相互分享春节期间家乡特殊的庆祝方式和代表性美食,还可交流美食制作过程,并在表达中尽可能使用教材中包含的修辞手法和词汇,以此理清写作思路,随后进行文章创作,可使其所写内容更具可读性。春节属于学生极为喜爱的一个传统节日,学生有许多关于这个节日的美好回忆,而在分享中可唤醒记忆、锻炼语用能力,从而实现实用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组织小组合作,碰撞语言火花
小组合作是打造浸润式课堂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积极语用的有效路径。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发现部分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很难跟紧教师授课进度。想要解决该问题,教师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且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并融入竞赛模式,哪组完成任务效果最好哪组即可获得胜利,对于获胜小组教师应提供一定奖励。这样可让学生积极踊跃地表达,碰撞出语言的火花,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互帮互助意识。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十课《蜘蛛开店》为例,课堂上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1)“梳理开店经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梳理蜘蛛三次开店过程,复述文本内容。(2)“创编蜘蛛内心独白”,学生在小组中思考“蜘蛛遇到河马、长颈鹿、蜈蚣时,心中会想些什么?”以此创编对话还可融入动作及表情的描写。(3)“故事续编”,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后续蜘蛛又会开什么店?会遇到哪些小动物?蜘蛛的店能否坚持开下去?”学生可先在小组中表达自身想法,通过积极交流和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将创编的故事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各小组表演完成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围绕故事的趣味性、表演的生动性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投票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教师提供一定奖励。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分享从这篇故事中获得的体会和感悟,如生活中解决问题应根据真实情况灵活调整策略,避免形成“一刀切”的思维;遇到困难不能轻言放弃,要学会在挫折中反思;做事要有始有终,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促使学生在积极语用过程中明确故事内涵,从中获取正能量,学会生活的方法。
(三)创设生动情境,活用语言生成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可构建浸润式课堂,让学生完全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在此期间主动表达内心想法,以此活用语言生成。情境创设形式较为多样化,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及多媒体情境等,具体应围绕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情境。其中多媒体情境的运用可将教材中静态化语言文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满足学生对数字化学习材料感兴趣的特点,还可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尤其是教学古诗词内容时,能够让学生尽快掌握古诗词内涵,体会古诗词中呈现的意境。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七课《古诗三首》中《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古诗中使用的语言文字与现代含义存在一定差异,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魅力,教师可营造多媒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生成语言。如将提前制作好的西湖晴天和雨天切换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眼前,营造可听、可视、可互动的语言生成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在西湖边,而视频中还搭配着古诗朗读,如朗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时,画面会呈现出阳光撒在西湖上,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画面。而将画面暂停,点击“晴雨切换”的按钮,学生可观察到相同景点如雷峰塔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采用“晴天的( )像( ),雨天的( )像( )”的句式进行表达,借此生成语言。此外,还可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尝试着将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中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四)开展思辨活动,发展批判思维
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活动,有助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发散思维,培养探索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独特的观点,这也是创设浸润式课堂的有效路径,可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且活跃课堂氛围,使其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下解脱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从中获得更多阅读方法,后续即便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实施自主、高效的阅读,从而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更好地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六课《田忌赛马》为例,开展思辨活动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田忌赛马获胜的关键是孙膑,孙膑观察几场比赛后,获得了怎样的信息?(2)正常出场顺序胜负明显,为何孙膑认为改变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让田忌赛马获胜呢?他当时是如何思考的?(3)第二场赛马的出场顺序是怎样的?你能绘制出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吗?第二场赛马的结果如何?(4)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问题设计完成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加深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随后,教师继续追问:“有人认为孙膑提出的策略属于智慧所在,是合理利用规则取得胜利,还有人表示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属于钻规则漏洞,胜之不武。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更支持哪一种?说出你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使其学会从各个角度探索问题,利用辩论和探究得出“策略的意义是‘合规创新’,并不只是为了获得胜利”的结论,以此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五)实施群文阅读,激发表达欲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被广泛运用,其作用在于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激发表达欲望等,且对提升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有着积极影响。活动期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实施群文阅读,探究同一主题不同作者在写作方法、创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点,使其将自身的发现明确传递出来,并从中累积更多写作模式,推动学生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明显加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动物朋友”为主题,课堂上教师可组织群文阅读活动,并为学生设置阅读任务,使其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深入阅读和思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如:(1)“捕捉写作细节”,标记文中描写小动物特点的词句,通过对比分析探究三篇文章在情感基调、写作方法、语言特色、核心表达点之间的差异,并制作“动物个性对比卡”,其中可包括:动物、最让我意外的行为、作者情感密码、写作秘诀等。(2)“动物脱口秀大会”,从三篇文章中选择一种小动物,用第一人称演绎动物的自白,要求使用文中的细节部分,且融入表情和肢体动作。通过这种方法,满足学生好奇心旺盛的特点,让整个课堂活动更显趣味性,使得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脱口秀大赛结束后,还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找出他人在表达时的亮点,更好地培养学生迁移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指向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浸润式课堂活动设计,对激发学生语言本能、唤醒语言创造内驱力及深化思维品质具有深远影响,还可促使学生建立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以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教师今后开展课堂活动时采用恰当方式启发学生,使其形成探讨热情,将内心真实想法及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创造力及写作水平提升将产生推动作用,使其真切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后续主动参与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青.指向“积极语用”的小学习作教学生活场域的开发策略[J].求知导刊,2024,(29):65-6
[2]杨剑楠.基于积极语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J].格言(校园版),2025,(12):23-25.
[3]邱文杰.积极语用视角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教师,2025,(01):113-115.
[4]张珍珍.积极语用:指向生命表达的语文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3,(05):56-57.
[5]吴韫伽.走出“实践误区”,让“ 语文要素”落地生根[J].语文教学通讯• D 刊(学术 刊),2022,(0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