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关键技术及实践应用研究
张振朝
中国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32
1 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的关键技术
1.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构建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的核心基础。其关键作用在于,通过在给排水管网、泵站、处理厂等各个环节广泛部署各类传感器和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了对水质、水量、压力、流量等核心运行参数的全面、实时监测。这些由物联网设备采集到的海量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能够快速、稳定地传输至中央控制平台或云平台。这些实时、连续的数据流,不仅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状态评估和预测预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始信息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对整个给排水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和实时调度,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响应速度,显著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并增强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的核心驱动力。它专门用于处理和分析物联网采集而来的海量、多维度数据。通过对这些实时和历史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处理,大数据技术能够精准识别出给排水系统运行中的异常波动、潜在风险点以及效率瓶颈,并据此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建议。例如,利用历史用水模式数据进行建模,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用水高峰和低谷,为水资源的合理调度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持续分析,能够快速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定位污染源并触发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给排水系统的管理更加精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有效提升了整体运营水平。
1.3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能够从海量的监测数据中自主学习和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与模式,进而自动生成优化运行和管理的方案。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压力、流量等数据变化,自动识别出管网中难以发现的泄漏点,并智能生成包含定位和修复建议的方案;同时,它还能根据实时的用水需求和管网状况,自动调节泵站的运行参数,如启停时机和转速,以实现精准供水并最大限度地节能降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给排水系统的智能化调度水平和自动化管理水平,使其运行更加高效、可靠。
1.4 自动化控制
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智能化市政给排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部署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整个给排水系统的运行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具体而言,该技术使得各类关键设备,如水泵、阀门等,能够根据预设程序或实时反馈信号,自动完成启动、停止、切换等操作。此外,自动化系统还能实时监控设备状态,一旦检测到故障或异常情况,能立即触发自动报警并记录相关信息。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给排水系统运行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要,保障了供水和排水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2 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的实践应用
2.1 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
在实际应用层面,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正广泛运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具体而言,许多城市在给排水管网的关键节点和泵站等处,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和智能监测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实时采集水质、水量、压力、流量等核心运行参数,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这些数据即时传输至中央控制平台。随后,大数据分析技术会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处理与智能解析,不仅能实时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更能精准识别潜在故障、泄漏点或运行效率低下的区域,从而及时发出预警并提供优化调度方案。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系统可自动或半自动地调整泵站启停、阀门开关状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应急响应的快速高效,最终确保整个给排水系统运行的
高效性、稳定性和科学管理水平。
2.2 水资源优化配置
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显著提升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例如,某城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系统性地挖掘并分析了历史用水数据,从而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用水需求趋势。基于这些预测结果,该城市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调度和分配有限的水资源,确保供需平衡。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引入泵站管理,实现了智能化调度。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的用水需求和管网压力变化,自动、精准地调节泵站的运行参数,如启停频率和功率输出。这种智能化的调控不仅保障了供水稳定,更有效避免了能源的浪费,达到了显著的节能降耗效果。通过这些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该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实现了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2.3 管网泄漏检测与修复
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在管网泄漏检测与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例如,某城市引入了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处理和分析海量的管网运行数据,如压力波动、流量变化、水质异常等,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模式。系统能够自动学习并识别出与泄漏事件相关的特征,从而精准地定位泄漏点的位置。在检测到泄漏后,系统不仅能够自动生成详细的修复方案,包括泄漏点坐标、可能的影响范围、建议的修复措施等,还能通过集成的自动控制系统,协调调度抢修资源,指导或辅助完成泄漏点的快速定位和修复作业。这种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泄漏响应时间,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损失和环境污染风险,显著提高了市政管网的运行可靠性和整体安全性。
2.4 污染源监测与治理
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在污染源监测与治理方面展现了强大的技术优势。这主要依托于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例如,某城市在给排水系统的关键节点,如排污口、河流交汇处以及管网内部,广泛部署了高灵敏度的水质传感器网络。这些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时、连续地采集水体的各项指标数据,如 pH值、溶解氧、氨氮、COD 等。采集到的海量数据被传输至中央平台,大数据分析技术则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模式识别,能够迅速分析水质变化趋势,精准定位突发性或持续性污染源的具体位置和污染程度。一旦发现异常污染数据,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并辅助相关部门迅速制定并执行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如调整污水处理工艺、启动应急拦截或溯源排查等。通过这种实时监控与智能响应相结合的方式,该城市有效控制了污染扩散,显著改善了区域水质环境。
结束语: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智能化市政给排水项目将在更多城市得到应用和推广。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技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铁夫,陈悦佳,荣广萍.基于智慧化改革的给排水专业本科生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教书育人(高 教论坛),2024,(09):38-41.
[2]王敏,刘占孟,张智,等.给排水专业 BIM 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给水排水,2023,39(22)
[3]王钦,刘鹏亮,邴帅,等.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能给排水系统设计与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3,(18):107-109.
作者简介:张振朝,身份证号:130121198801292035